《古人谈读书》《论“入迷”》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9/20 10:06:2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2930字。《古人谈读书》《论“入迷”》教案
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在《古人谈读书》中,三位名家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知识的积累,但所用的读书和积累的方法不尽相同。《论“入迷”》是作者在1934年写的文艺随笔,作者采用漫谈的形式,夹叙夹议,行文自由活泼,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地阐明道理,到最后归纳全文中心论点,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二、重难点概述
(一)《古人谈读书》
1、关于作者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叶名沣是清代汉阳名士,是清代著名抗外寇的将领叶名琛的弟弟。叶名琛在道光年间,抵制外寇时被俘被押解到印度,因不堪屈辱绝食而死,他的民族气节受到皇帝和人民的称赞。叶名沣在这时,已是在朝中做了高官,他的知识渊博,特别是对古文字有很深的研究,他著有《西城杂记》、《说易丛记》等许多著作。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罢官后,郑板桥回乡以画竹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2、苏轼、叶名沣、郑板桥对于读书的观点是怎样的?
三位古人都强调读书要积累。
苏轼在《答王庠书》中的观点是读书“实无捷径必得之术”,要“积学数年”。他主张的方法是“每次作一意求之”,不主张漫无目的“兼收尽取”,不主张“涉猎”,不主张“速化”。他是针对打基础、做学问而言,要做成一种学问,必须如此。另外,从“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与“人之精力”有限这对矛盾来说,要以有限的精力,在书籍的大海中确有所得,当然不能“兼收尽取”,而应有明确的目标,一步一步地积累知识。
叶名沣的观点与苏轼类似,他反对泛泛的阅读,只获得一些肤浅的东西,而是主张读书要少而精,“约而实得”。他用的是“强记之法”,摘录、朗读、背诵,天天下苦功夫,务求“精熟,一字不遗”。
郑板桥自叙幼年读书生活,说明读书要“能自刻苦,自愤激”,要独立思考,循序渐进。他的读书方法是要“善诵”——“每读一书,必千百遍”。在许多场合,都要“记书默诵”。这个方法与叶名沣有相似点,都主张读,但是不像叶那样把抄录的东西“粘之壁间”,同时还极为强调在不看书情况下的“诵”。
3、苏轼、叶名沣、郑板桥三位作者都谈了读书方法,但不尽相同。请分别用一句话将三人的读书方法加以归纳,并将三者加以比较。
三位古人的读书和积累方法,如分别以一句话概括其特点,可以是:
苏轼——八面受敌法,或一意求之法。
叶名沣——强记法。
郑板桥——默诵法。
苏轼不是完全否定“涉猎”的,他只是指出在打基础、做学问时仅仅靠“涉猎”是不行的。叶名沣的方法与苏轼有所不同,苏主张“每一书”“每次作一意求之”,是专项的,而他是“遇所喜则摘录之”,专题目标不是十分明确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