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50字。
《第一单元 儒道互补》学案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寄宿制中学 张国华
课前预习
话题引入
话题1:“樊迟请学稼,子弟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到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也。焉用稼?”试评价孔子的话。
答:
明确:这一则体现了孔子对农事的态度,对下层阶级,孔子常用“小人”称之;在农事生产上,孔子鄙视农业劳动,所以有时孔子被道家的隐士讥讽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这里,孔认为上层的统治者只要做出表率,讲究礼,好义、讲诚信,那么就可以施行仁,老百姓就会信服他,而是否掌握了农业技能,是无关紧要的。到后世不久,孟子就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这可以看作对孔子这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对待体力劳动的态度,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话题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翻译全文,并思考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哪些思想。
答:(参考译文)诚实的言谈并不漂亮,漂亮的话语并不诚实。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懂的人并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地懂得。“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评价要点:
①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看到了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并能日常生活经验和人的道德修养来加以佐证;
②再一次说明“圣人”是拥有“道”的人,是“师法自然”的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表现了老子积极救世的情怀,他强调要“利”(利于天下)“为”(成就事业,造福苍生),但是要不损害天下人利益(“不害”)、不要去争夺名位(“不争”),这样才符合“道”的精髓:这也是老子提出的人生的准则。
二、文本预习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盍(hé) 诲(huì) 裘(qíu) 知者乐(lè),仁者寿
B、肱(hōng) 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lè)山 ,仁者乐(lè)水
C、音声相和(hè) 夫(fú)唯弗居 受国之垢(gòu) 虽有舟舆(yú)
D、罔罟(gǔ) 不免于戮(lù) 盗跖(zhì) 斧钺(yuè)之威
解析:肱(gōng);智者乐(yào)山 ,仁者乐(yào)水。
2、下列加点的通假字,对其本字的说明,有错误一项是( B )
A、发匱之盗(“匱”同“柜”) 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知”同“智”)
B、阖四竟(竟同境)之内 罔罟之所布(“罔”同“惘”)
C、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乡”同“向”) 曷(“曷”同“何”)尝不法圣人哉
D、子胥靡(“靡”同“糜”) 擿玉毁珠(“擿”同“掷”)
解析:“罔”同“网”。
3、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D )
A、苟为后义而先利(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
B、而民始可与议论(议论:谈论是非曲直)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
D、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整天)
解析: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
填空题
4、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仁 ,代表人物有 孔子 、 孟子 。 孔子认为为了实现礼的要求,首先就需要 “ 正名 ” ,正名的具体内容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从此看来,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是保守的,是为了恢复他心中的理想社会——西周时代的礼仪制度,所以他的政治理想在当时不能施行,也是情有可原的。
5、儒家的四书指的是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论语》是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