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记》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5/31 7:33:2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8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8660字。
  《命名记》教案
  普宁华侨中学   秦淑珠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2、学习本文幽默风趣的文风。
  3、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国自我文化做辨证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幽默风趣的文风。
  2、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国自我文化做辨证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至少一个名字,一般由名和姓构成,一个字或者几个字,而这个名字就是我们的特定符号,它代表着我们这个人本身。我们中国人取名很多都是有讲究的,这可是一门学问。那么,你们知道你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有什么含义吗?今天我们先来看看作家王鼎钧是怎么看待取名这事儿的。
  二、作者简介:
    王鼎钧,1925年生,山东临沂人。日本侵华期间,山东沦陷,离家当流亡学生,辗转安徽、河南、陕西各地,此段经历形成写作动机及早期作品内容。1949年到台湾,先后在广播、电视、报纸副刊工作,并在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新闻写作。其间在《中国时报》担任专栏主笔,为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台湾重要的杂文作家,70—90年代台湾散文的扛鼎人物。1978年赴美,在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担任双语教材编辑。1990年退休。曾从事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各种文体写作,最后定位于散文。已出版有《情人眼》、《碎琉璃》、《左心房漩涡》等散文;以及“人生三书”、“作文三书”、“中国人三书”等二十多种教参书。
    王鼎钧在台湾为身体力行将小说与戏剧技巧融入散文的代表人物,对文体的混合有首开风气之功。他自称“在媒体间忘返、在媒体中忘倦”,发现媒体特性处处影响文学作品之形式及内容,发为论述,促进媒体及文学之圆满合作,亦主张作家对报纸广播电视不能过分依赖,在当时皆言人所未言。他关于文学的论述得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之三昧,可读性高,可谓雅俗共赏。王鼎钧的文学生命十分丰富。论时代,他历经抗战、内战、台北时期和纽约时期;论文学潮流,眼见写实主义挂帅、现代主义挂帅到后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曲折,有左翼导向、党部导向、学院导向、本土导向和市场导向几个阶段,兼收并蓄,取精用宏,以“良工式古不违时”自我经营,颇耐时潮淘洗。
    王鼎钧曾获得台北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台北中山文艺奖章、台北行政院优良图书金鼎奖、《中国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他的早期作品追求写实,20世纪60年代受到现代主义影响,作品风格数变。题材一贯关怀大众苍生,感受时代苦难。为人性喜独处冥思,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