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170字。资料详尽,可以有多种选择使用。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
方春生 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小说的源流与发展、笔法与结构方式。
2、初步了解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3、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学习作者“直书其事,不加论断”的讽刺手法。
4、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教材说明】: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的重要篇目。教材选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最终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封建社会“功名富贵”观念对纯洁士子的精神毒害,学习作者“直书其事,不加论断”的讽刺手法。
难点:匡超人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导读、课堂激疑、比较阅读。学法:自主思考、同位讨论、课堂交流。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说清代中叶出现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的优良传统,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最高峰,那么,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汲取了古代文学中讽刺艺术的营养,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卷,则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作品。这部小说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细腻地刻画了一群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类型的封建儒生和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剖析了当时读书人的丑恶变态的灵魂,塑造了周进、范进、马二先生、匡超人、严贡生等一系列典型人物,对奴役毒害他们灵魂的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作为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无与伦比,其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将我国古典文学的讽刺艺术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让我们一起走进《儒林外史》,了解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如何蜕化变质的。
二、知识拓展
1、概括本单元内容,了解社会小说。直面现实 批判黑暗
与明清时期流行的才子佳九小说不同,社会小说的作者有着对社会问题强烈关注的热忱,他们直面现实,以冷峻的笔调、写实的笔法,刻画了一大批士林和官场人物,借此剖析社会,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途径。这些作品从远离现实的历史、传奇、神怪题材转向当时的社会生活题材,即使假托历史也往往只把历史作为幌子,其真正的着眼点仍在于现实人生。这些小说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专制制度行将没落,各种弊端日益明显,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接受了一些新的思潮,开始反思社会问题,并用自己的创作从不同角度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这表明中国的知识分子外始意识到小说的社会教化作用,开始把自己的使命感交给小说来承载。
这些作品或讽刺,或谴责,或温婉,或激愤,风格多样。《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两位作者都有着关注社会的极大热忱,一个是“文章大好人大怪”的狂放之士,有感于士林的败德无智,试图重整士林;一个则因“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时放光明”,而“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干救众生”。
讽刺小说:主要是指以贬抑现实的态度和讽刺的表现方法而独标一帜的小说。广义的讽刺有两种:一种是寄寓性讽刺,主要从神魔小说中孕育出来;一是写实性讽刺,主要从世情小说中孕育出来。狭义的讽刺只指后一种。
2、说说“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
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