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中国现代诗四首——《我爱这土地》
教学 目 的 1.了解诗人艾青2.理解和把握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课的类型 诗 歌
教 具
教学环节 时间分配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方 法 的 运 用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下一首新诗,就是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全诗。 (全班朗读)提问:这首诗的感情色彩是怎样的?明确:忧郁、悲愤(类似的答案也正确)。二、了解作者及创作的时代背景 艾青(1910~1996), 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 讲 读 法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时代背景:写于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国土沦丧,人民蒙爱深重苦难。抗战开始,艾青满怀热情地寻求着光明,"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又从南部到西北部"(注:《艾青选集·自序》),终于找到了光明的所在--延安。这几年中,他一面不倦在寻求,一面辛勤地写下了大量诗歌。诗人时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一员,他的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深切的反映出抗战的时代精神;他的诗作,又表现了个人的风格特色和艺术才华。艾青,是抗战前期具有重大成就的一个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