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90字。
《夏本纪》教案4
溧阳市中学洪湖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中本纪的形式
2、了解夏禹的事迹及品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解题:
本纪:①《太史公自序》“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著本纪十二”。对象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篇目共有12篇。②课本P15右注,“本”为经,其他为纬。
二.梳理课文
见后文
三.问题探讨
1、请说说这位治水英雄显赫的身世?
禹之家谱:黄帝→昌意(黄帝之子)→颛顼(昌意之子)→鲧(颛顼之子)→禹(鲧之子,名为:姬文命)→启(禹之子)
2、课文记述了大禹的哪些事迹?文中写出夏禹具有哪些高尚品质?
事迹——(家族世系),
(治水)继承父业,美尧之事,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
(纳税)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使
(统一)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为帝)最后即天子位。
高尚品质(从课文中提炼后,归纳成几个方面)
(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亶亶穆穆,为纲为纪。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减⑩。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樟。左准绳,右规矩。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祗台德先,不距朕行。”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总结:高尚品质
①、仁厚诚信,道德高尚; 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
②、谦逊礼让,淡泊名利; 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③、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亶亶穆穆,为纲为纪
④、公而忘私,毫不利己;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减⑩。
⑤、身体力行,吃苦在前;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樟。
⑥、公平正直,做事在理;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左准绳,右规矩
⑦、为民除害,为民兴利。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3、文中写鲧治水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①衬托治水之艰难,以刻画禹治水的不易与功绩。
②交代禹治水的背景。
③对比刻画禹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
4、司马迁写夏禹可能多有夸张色彩,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用意?
他是给帝王树立一个榜样,给天下人一个君王的楷模。也反映出他对前朝乃至当代的君王的不满。
5.联系二00三年的抗击非典的斗争,说主大禹治水给了我们那些启迪?
提示:大禹治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远古时期人类的前赴后继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拼搏精神,在失败中寻求经验教训,毫不气馁,万众同心,最终达到的是“九州既疏,九州既洒,诸夏艾安”的太平盛世。这表现出一个伟大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稳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儒家文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海洋一般百折不挠的心态,热爱和平,希望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还可以看出我们提倡的一种集体主义,大禹是子承父业去治水,完成先人的遗愿,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尊师重道、忠义孝顺等优良品德和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