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00字。 
《乡愁》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反复朗诵,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和节奏。 
2、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2、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美点进行赏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抒发的的思乡愁绪,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和节奏,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意向,理解诗意的拓展和升华。 
教学难点: 
诗歌美点赏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的旋律与节奏,体味诗歌蕴含的情感。 
2、研讨点拨法:对诗歌具体的意象和主题进行解读。 
3、探究欣赏法:引导学生从诗歌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言运用、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美点探究赏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乡愁自古以来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在学生交流之后,多媒体课件展示下面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李 白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的照片及作者简介。 
1、 简介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评论家。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乡愁》《听听那冷雨》是其诗歌和散文中流传最广的。 
2、背景:自从作者21岁离开大陆,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