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70字。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剑笑狂沙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 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3.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意奇语奇”的特点。
2.感受诗人所塑造的战士形象及精神。
教学难点:把握岑参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设想: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意境和形象。2.扣住“风”这一主体景物来赏析边塞风光及战士精神。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曾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沧浪诗话》)
2.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曾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二.赏析诗文:
出征的自然环境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色非常突出。诵读《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找出其中的 “奇语”,并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
如“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象。“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苍茫壮阔
“黄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真入天际的情景。这是白天的风。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强劲与狂暴。
“乱”字 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
“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
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出征的原因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1.此次出征的原因与高适《燕歌行》中出征的原因有何不同?
敌人利有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进攻。“汉家大将”出师西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反抗侵略,是正义的。
出征行军的情况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1.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请结合此部分诗文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