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案例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3/25 8:51:4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640字。
变式提问,撞击思想的大门
——《孔乙己》教学案例
辽宁鞍山51中学张世安
一、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五四制初中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初中阶段,从小说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情感线索三个方面作了阅读指导。而本单元安排小说,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孔乙己》一文主要是用于指导小说的赏析。
《孔乙己》全文不到处3000字,凡读过此文,无不在心中流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形象。阅读此文,需从语言、人物、主题三方面进行赏析,才能真正领略到鲁迅小说的独特个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为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欣赏鲁迅小说中含蓄、准确、精炼的语言。
2.  探讨孔乙己人物个性及其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3.  感受鲁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三、案例设计的基本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强调教与学的两方面的改革,就“教”而言,更强调师生互动式和实践活动式教学方法,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就“学”而言,更强调通过体验和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来弥补被动接受学习的不足。
《孔乙己》一文借用两个课时连上的时机。最初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两课时直接抛出两个问题:1、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2、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命运。观察学生情况,似乎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彼此认同的课堂教学任务,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仅是经常答题的同学,,甚至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文章有种迷惑与不解。
此时,阅读仅仅成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重新审视《孔乙己》一文,的确,对于学生而言,小说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学生的经历体验有相当差距,借助辅助资料虽然能够理解人物与主题,但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科学制度的认识,无法深入体验人物命运的悲惨性,更无从感受世态的炎凉。留在学生印象中的孔乙己只是一个可笑的人物而已。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设置这两个问题还是必要的,但提问的方式应有所变化。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通过变式提问,能激发学生真正的兴趣,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于是,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利用变换提问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深入地探究课文,也就是本案例形成的关键。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