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人类的语言》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人类的语言
一、教学目的及其阅读重点阐述
1.人类语言的特点:人类语言的特点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变化无穷”一方面表现在能把有限的音素组成无数的音节,另一方面又表现在能把无数“意念”—一配以语音而加以综合运用。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2.用比较法说明事物:人类的语言是一复杂的社会现象,其科学道理既抽象又深奥,但本文作者能抓住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运用比较说明的方法,把人类语言的特点说得清清楚楚。全文三段文字,都采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本文的比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类比”,如第1段第2层把语言跟吃饭、走路作类比,说明这三件事都是看起来平常而实际极不平常;另一种是“对比”,如第2段,把鹦鹉、猩猩的“能言”与人的说话进行比较,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对比性比较几乎贯穿全文。
3.通俗活泼准确的语言:本文语言通俗活泼,像“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有几条腿使几条腿”,“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等语句,都是相当口语化的,如话家常,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全文没有冷僻的字词和难懂的术语,通篇简明通俗,但又不失准确、严谨、缤密。不少句子能恰当运用修饰语,或限制,或强调,使意思表达得十分准确,无懈可击。
二、教学时数:1课时
三、课文简析
《人类的语言》是吕叔湘先生为普及语言知识写的说明文。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从1964年春天起,他应《文字改革》编辑部之约,在该刊物的“语文常谈”栏目连续发表了7篇普及语言文字知识的文章。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开始,该杂志被迫停刊,目先生的第八篇文章也未能刊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吕先生“受到一些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们的督促”,对这些文章加以修订,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正式出版,这就是现在大家见到的《语文常谈》一书。全书共八章,6.2万字。课文选自该书第一章的第一节,原题为“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全文共3段,组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用对比的方法强调说话是人类区别于其他高等动物的标志之一,初步说明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这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1、2句),说明人类的语言(说话)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第二层(第3句至段末),阐述说话为什么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第二部分(第2段),用对比的方法分析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是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至第4句),叙述作者对两句弓信的认识过程。先记叙“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这两句引言的由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原委。再叙述自己对这两句话的认识过程:当时看了这两句“非常佩服”,后来知道它的来历及其与原文不同之处,若干年后,自己具备了丰富的语言学知识,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这两句话的问题究竟在哪里?那位大师兄在作文开头写下的两句话,意思是“鹦鹉虽然会说人话,但它还是飞禽;猩猩虽然会讲人话,但它还是走兽”,其意在强调语言不可能改变动物的本质。但他错误地把鹦鹉学舌和猩猩学会的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都视同人类的语言,这就混淆了动物“语言”同人类的语言的本质区别,因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又过了若干年,才知道这两句话都有问题。”这句话在内容上用“这两句话都有问题”否定大师兄的“能文”,为引出下文的精当分析作了铺垫。在结构上,又起着承上启下、引出全文说明中心的作用。这一层叙述由信转疑,平中见实,末尾提出问题,造成悬念,为后文的详细说明作了准备。
第二层(第5句至第7句),通过禽兽与人的对比,分析“鹦鹉能言”、“猩猩能言”的说法,说明禽和兽不可能学会有声语言,只有人类语言才能够“随机应变”,从而指明了引言“问题”的所在。第5、6句分析鹦鹉学舌的情况,指出它只能“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而人类的说话却是从“具体情况”出发的。第7句介绍西方学者试验的结果,说明即使是经过训练的黑猩猩,也只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按:猩猩在自然条件下,只能发出23种不同的声音),但不能学会有声语言。本层重在说明禽与兽的‘啃B言”都不能算真正的语言,从而为引出本文说明的中心——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蓄势。
第三层(第8句至第11句),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人类语言能够“随机应变”的原因,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第8、9两句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人类语言能够“随机应变”的两个原因:一是人类能用几十个音素,组合连缀成为几十万、几百万个双音节、三音节的语言单位,这是侧重从语言的内部结构讲语音的特点,举数字的运用形象地突出了语音组合的变化无穷;二是人类的语言以声表义,人们会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用语音来表达种种复杂的意思,这是侧重从语言的表达功能讲语义的特点、第10句水到渠成,归纳出人类语言的特点: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前者指的是说话的手段,后者指的是说话的目的。这句话是本段的重点,也是全文说明的中心。第11句用一个判断句从另一个侧面再次强调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
第三部分(第3段),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
这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点明本段说明的中心。这句话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层(第2句至第7句),从五个方面把声音和形象作比较,说明人类语言为什么把声音作为手段。这是第3段的主体部分。声音与形象比较,具有四个方面的优越性:第3句以听觉跟视觉比,说明声音白天黑夜都可发挥作用,且不易受阻;第4句拿声音跟手势比,说明声音的有效距离大;第5句用声音跟打手势、画画儿比,说明声音可以解放手;第6句仍用声音跟打手势、画画儿比,说明声音表意的速度快。第7句说明有声语言的淮一不足之处:“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并指出这“可以用图形来补充”。
第三层(第8句),指出人类语言以声音为手段的重要意义。人类选择了最有利、最方便、最有效的交际工具;它有利于人类在不同的情况下交流思想,有利于人类从事各种劳动,有利于提高人类进行交际的速度,因此,“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这句话既再次总括说明人类语言以声音为手段的原因,又升华一步,指出了它的深远意义,同时照应前两段,成为全文的总结。
四、全文总结归纳
1.中心意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抽象事理的科普说明文,介绍语言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类语言的待征及其表现手段,说明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
2.写作特点。
(l)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本文是以说明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为中心,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安排说明层次的。全文三段,第1段展示现象,引出话题:强调只有人类会说话,这是人类区别于别的高等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第2段分析现象,揭示本质:阐述人类有声语言两个“变化无穷”的特点,突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第3段由果推因,深入剖析:点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显示人类有声语言的巨大作用。
(2)多次运用比较说明的方法。由于说话是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标志之一,为了让人们弄清楚这一点,文章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作者在运用比较说明时,能精当地选择比较对象和确定比较点。鹦鹉和猩猩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所谓“能言”的禽兽,它们恰好代表禽兽能言的两种类型:鹦鹉能学人说话,猩猩能学会一点符号语言。所以,选择它们作为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的原则是必须能清楚地说明人类语言两个“变化无穷”的特点。与鹦鹉比,比较点是能否因义变声,用来突出鹦鹉只能用“现成的公式”说话,而人们的说话却是从“具体情况”出发的;与猩猩比,比较点是能否以声表义,用来突出猩猩只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而人类的语言却是“有声语言”,这样比较,才能清楚地说明人类语言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两个方面的特点。
本文运用比较说明,有助于显示事物的特征。如第1段把语言与吃饭、走路作类比,显示它的“平常”,然后把人类的这三件平常的事儿逐项与别的动物对比,具体说明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在比较顺序的安排上,又先列举吃饭、走路,再举说话,用来强调“会说话”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既照应段首,又提起下文。
3.语言特色。
(1)本文语言准确、填密而又严谨。一篇不足千字的介绍深奥的语言学知识的事理说明文,贵在能够深入浅出地说明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如第2段末尾,作者用“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概括人类语言两个方面的特点,前一方面突出它的据义定声,后一方面突出它的以声表义,它们的“了不起”之处集中在“变化无穷”上,这短短二十几个字,通俗明白而又准确精当地揭示了人类有声语言的本质特征。作者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理,十分注意修饰和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第2段最后一句“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用代词“任何”限制“其他动物”,表示除了人以外,不论什么动物都“办不到”,从而强调了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如果去掉“任何”,就意味着可能还有其他例外的情况。
本文语言的缤密严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准确运用体现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如第3段阐明人类语言能够“随机应变”的事理,用“之所以……在于……”、“一方面……又……再……”、“另一方面……又……处后……”“一句话……”等显示说明顺序的词语,使行文的条理十分清晰。二是讲究句与句的承接照应。详见“课文简析”。三是恰当运用括号。本文主体部分有三处用了括号,或补充说明,或解释语义,或插叙说明。例如,与鹦鹉学人说话相比较,突出人们的说话是从“具体情况”出发的,作者用括号对“具体情况”作了解释:一是外界情况,二是本人意图。这一前一后又有讲究:外界情况在前,本人意图在后;因为本人意图往往因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见作者遣词用语的高妙。
(2)本文语言通俗浅近,明白如话。说明人类的语言,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为了说明语言学方面的某些专门知识,往往要沿用一些名词术语,涉及到这样那样的概念,写得深奥难懂。但是,本文语言避免了过多的术语,简明线近,如话家常,词句也不加雕饰,干净质朴,平易自然。例如,开篇引出说明对象,不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等(见《辞海》“语言”条目),而以“语言,也就是说话”这样一句再简单明白不过的话加以解释。又如,作者比较说话同打手势、画画儿的表达速度时说:“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赶不上。”全用口语,十分通俗,第二个“赶不上”后边省略“说话”一词,显得简洁干净,前边加上副词“更”,表明了画画儿的表达速度比打手势还慢,进一步突出了说话表达速度快的优越性。
四、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题:思考下面三个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1.人类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概括了人类语言两个方面的特点,前一方面突出它的推义定声,后一方面突出它的以声表义。
2.为什么人类能够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能把语音分析成若干因素组成无数的音节,另一方面又能把无数“意念”—一配以语音而加以综合运用,所以人类能够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
3.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有哪些优越性?
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有四个方面的优越性:①听觉跟视觉比,声音白天黑夜都可发挥作用,且不易受阻;②声音跟手势比,声音的有效距离大;③声音跟打手势、画画儿比,声音可以解放手;④声音跟手势、画画儿比,声音表意的速度快。总之,声音具有时空优势,它是人类最有利、最方便、最有效的交际工具。
(说明:四大优越性,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①不易受阻碍;②有效距离大;③不影响手的活动;④速度快。)
第二题:研读下列句子,简答问题。
1.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好像”二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好像”表示一种猜想,是一种表面现象,已隐含着否定“极其稀松平常”这种说法,并与后文的“实在’相呼应。“好像’这个修饰词起着限制作用,使意思表达得十分准确。
2.……能够把语音分析成若干音素(当然是不自觉地),又把这些音素组合成音节,再把音节连缀起来……
“组合”与“连缀”能不能换用?为什么?
“组合”偏重于组织的目的和方式;“连缀”偏重于将于几个部分或几个方面连接结合(在一起)。在顺序上有先后之分,放这二词不能调换。
第三题:阅读吕叔湘先生的另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达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不能随机变化。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以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前言《语言和语言研究》)
1.“一些固定的程式”,在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一些固定的程式”,在课文中说成“现成的公式”。
2.“无意义的语音”“有意义的语素”,在课文中说的是什么?
“无意义的话音”在课文中说的是“音素”;“有意义的语素”在课文中说的是“配以语音的意念”。
3.课文中哪个句子与“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的意思相当?
课文中“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音,然后综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这一句与此句意思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