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是配合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用的教案。
管仲列传
江苏睢宁高级中学 王平
学习目标展示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管仲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珍惜同学情谊,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3、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
自主阅读导引
课文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
文言现象梳理
1、 文言句式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被动句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动句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判断句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判断句
岂管仲之谓乎? 宾语前置句。
2、 词类活用
公子纠败,召乎死之。 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羞、耻:以……为羞、以……为耻。
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信,使动用法,使……守信用。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小,以……为小,轻视、看不起。
难句翻译现场
1、 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
翻译指点:见逐于君,“于”表被动;以其为不肖,以,动词,解释成“认为”。
参考译文:管仲曾三次作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他没才能,知道他背时(没有遇到好的时运)。
2、 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翻译指点:关键是“信”,要理解为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桓公想背弃和鲁国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趁此引导说服桓公坚守信约,诸侯因此归附齐国。
3、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翻译指点:顺,要理解成顺导;匡,匡正;还要注意整个句子的通顺。
参考译文:顺导君上的美德,匡正君上的错误,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啊。
疑难追踪探究
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探究文本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
探究:
整段文字是叙述管仲的一番话,内涵丰富,语言很美,写得十分感人。
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做战、事君五个方面(管鲍合伙作买卖而管仲图利自我、管仲为鲍叔谋事未成、管仲从政频遭革职、管仲参战屡次逃逸、管仲未如召忽般于公子纠被杀后尽忠殉难)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