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八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460字。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名校高二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他在《法言》中说,“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摘编自陶东风《文质论》)
材料二:
孔子说“文胜质”之为“史”,实由史典礼“陈其数”而“失其义”而来。春秋时史以礼官身份主持礼,大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强调文质统一,人们对他所说的“文”认识较为一致,但对“质”有不同的理解。
B.汉代扬雄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用“华”喻“文”,“实”喻“质”,强调“华”“实”相副。
C.唐人魏征认为南北朝时期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各有千秋,都达到了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
D.清代王夫之与方苞、章学诚等清代古文家的“文质”观多是对前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以道家、墨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都重“质”轻“文”,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
B.六朝的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因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得到了健康发展。
C.“文胜质则史”的“史”源自春秋时的史官,这与他们主持的礼有“仪”而无“义”有很大关系。
D.《左传》中的“动作有文”表明君子的行为要符合“礼”,与《韩非子》强调的“文质彬彬”不同。
3.下列诗论文句中,最能体现“文质彬彬”的一项是(3分)( )
A.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钟嵘《诗品序》)
B.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C.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题画》画竹题记)
D.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刘勰《文心雕龙》有言:“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作家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一谈在文学创作中应如何体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穿燕尾服的巴基先生
[匈牙利]米克沙特
关于阿尔弗勒德平原的“土财主”,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描述的。他们的收入不算多,但他们拥有的财产倒不亚于摩洛哥王子呢。讲到巴基先生,故事有一大堆呢!的确,事情真是稀奇古怪:这些身穿大棉袄,其貌不扬的人物,遇到他们高兴的时候也会悠然自得地叼着烟斗,坐上四轮马车,招摇过市呢!
不过,他们很少闹出这种排场。巴基先生总是坐普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