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8140字。
广西防城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例如:“花”一个单字,就是一个音,是单音节的,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词,相传为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古乐府诗,秦氏楼上的女子秦娥代表着美丽的女子。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平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华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已经3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外界的景、物、情、事都能使诗人生发出同等的内心感动。
B. 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 读诗背词要能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叶嘉莹认为《忆秦娥》写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词中的“汉家宫阙”隐藏有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
D. 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华诗词不再是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的“小众文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对外界的景、物、情、事有真切感应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
B. 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 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形成的成熟的评价理论,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
D. 中华诗词 未来在青年,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
3. 周文彰主张传统诗词应“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下列不能体现其主张的一项是( )
A. 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B.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C.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D. 钟起炎《与贫困户共商产业发展》:灯火人家月色幽,小桥流水唱无休。帮扶走访深山路,每与春风一道谋。
4. 关于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宗明义,第一段明确表示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
B. 为了阐释中国传统诗词美,文章从独有 音韵和丰厚的内涵两个方面进行了充分地论述。
C. 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不仅使论证详实,而且语言典雅自然。
D. 材料末段的“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既重申了文章观点,又照应了开头。
5. 某校要举办“复兴中华诗词”讨论会,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条列出发言提纲。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外界的景、物、情、事都能使诗人生发出同等的内心感动”错,材料一第1段原文说“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但不能说外界的景、物、情、事都能使诗人生发出同等的内心感动,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B.“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错,从材料一第2段看,“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族民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可知,平仄和结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
D.“中华诗词不再是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的‘小众文学’”错,从材料二第3段看,“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文学’”,可见选项“不再是”表述绝对,未然、将然说成已然。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日落
朱山坡
外祖母带着我沿着一条废弃的旧铁轨来到了石羊镇。
这里看上去很破败,充满沮丧和颓废的气息,从空气就可以闻出来。镇上的人不是很多,反正,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寥寥可数。我的到来,首先引起了一个高个子的注意。
我从铁桥那头走过来,在桥中央跟他相遇了。
高个子拦住了我的去路:“小陌生人,你从哪儿来?”
我回头看外祖母。她步履蹒跚,走得很慢,走几步便要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