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6700字。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中有多处宴饮场景的描写,有28个回目中涉及宴饮,其中大宴小宴应接不暇,无一不体现着贵族家庭生活的精致与讲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宴饮场景不单是小说的组成元素,更承担了一定的叙事作用。在这些活动中预叙手法的使用,使得小说别有深意,具有了多重艺术魅力。
预叙属于叙事时序中的一种,叙事时序就是叙事时间的顺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在文学作品中,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叙事时序则可以变化不定。叙事时序包括顺叙、倒叙和预叙三种。预叙指的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预叙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应用很广泛,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中都有呈现。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中提道:“中国作家在作品的开头就采取了大跨度、高速度的时间操作,以期和天人之道、历史法则接轨。这就使他们的作品不是首先注意到一人一事的局部细描,而是在宏观操作中充满对历史、人生的透视感和预言感。”预叙手法与传统说书艺术的关系也非常紧密,我国的古典小说深受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说书人在讲一个故事时会在开头做出总体性的暗示,使故事不会散乱。
《红楼梦》中的宴饮场景,多用诗词、酒令、灯谜、戏曲等完成预叙,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会发生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会在之后的阅读中不断被满足。英伽登提出的“填补不定点”的理论,作品中的空白点,会由读者的阅读,借助想象、联想等填补。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揣摩思考故事,延长审美感受。如第五回中的宴饮,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太虚幻境中呈现出来的种种,宝玉不理解,读者也不理解,但阅读的好奇心却被充分调动起来。第二十二回的灯谜,贾政觉得不祥,读者亦是如此,正因为这样,勾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除了使读者产生心理期待外,预叙还有利于小说整体结构的完整。如第五回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实际上是全书的一个总领,作者已经把故事的结局都写出来了;第二十二回宴会上的灯谜,也已经预示了几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宝玉参禅也暗示着他最终会大彻大悟;第六十二回和第六十三回中,宴会上众人所行的酒令、花签令都已经提到了众人的结局。结局已定,故事的整个圆已经画好,最终看完众人结局,便有一种前后呼应的浑圆感,小说结构就在预叙中具有了完整性。
预叙也时常会把人物与人物串联起来,使人物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对照,为人物之间设置巧妙的牵绊。如第五回《终身误》中写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词中的“山中高士”“世外仙姝”都是赞美宝黛二人出尘纯净的品质。小说也利用二人之间的关键人物宝玉点出了这种关联,第一百一十回中写到宝玉看着身穿孝服的宝钗,心里想到的是如果林妹妹这样打扮会是什么样子,在他的内心想象中再次将宝黛二人串联起来。也有观点认为,梅花除了体现出宝黛二人的联系之外,还与妙玉有关。妙玉出场较多的回目是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和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同时涉及“雪”与“梅”,便是同时指涉黛玉和宝钗。在具体故事演绎中,妙玉与黛玉、宝钗三者的关系更加鲜明。
预叙经常会揭示故事的真相,《红楼梦》诞生在思想控制较为严格的清代,其一向被不少学者认为与清史有关系,照此说法的话,曹雪芹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创作《红楼梦》时,运用了大量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自孔子首创,寓褒贬于创作中,曲折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在后世的史传文学中广为应用。唐传奇、明清小说等这类小说文体虽然与一般的史传文学有区别,但也受到史传文学的诸多影响,在这一类作品中能明显看到春秋笔法的使用和作者暗含的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28处宴饮场景的描写全部使用了预叙手法,承担了一定的叙事作用,使小说更有艺术魅力。
B. 文学作品中故事本身的时序是固定不变的,但叙事时序,不管是顺叙,还是倒叙、预叙,都是变化不定的。
C. 《红楼梦》宴饮场景描写中的预叙,大多是通过诗词、酒令、灯谜、戏曲等完成的,读者并不一定理解。
D. 《红楼梦》第十三回原回目名巧妙利用了预叙手法,它应用孔子创造的“春秋笔法”,揭示了故事的真相。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到唐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等发展阶段,且深受民间口头文学的影响。
B. 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及的“大跨度、高速度的时间操作”,就是“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的预叙手法。
C. 预叙手法 使用可以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产生心理期待,这种心理期待在之后的阅读中不断被满足,从而延长读者的审美感受。
D. 如果没有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作为全书总纲,巧妙地将故事的结局写出,那么《红楼梦》在结构上会缺少一种前后呼应的浑圆感。
3. 下列选项中,没有利用预叙手法的一项是( )
A.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这宝玉极恰,其词曰: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B. 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正胡思之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C. 宝玉看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D. 湘云的拳却输了,请酒面、酒底。……湘云便说道: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4. 请根据材料中的观点,简要分析下面这首曲词作为预叙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红楼梦》曲《收尾•飞鸟各投林》)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全部使用了预叙手法”错误。由原文“在这些活动中预叙手法的使用,使得小说别有深意,具有了多重艺术魅力”可知,原文说的是“在这些活动中预叙手法的使用”,并不代表“全部使用了预叙手法”。
B.“都是变化不定的”错误。由原文“在文学作品中,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叙事时序则可以变化不定”可知,“可以变化不定”不等于都变化不定,顺叙就没有变化。
D.“《红楼梦》第十三回原回目名巧妙利用了预叙手法”错误。是第五回《红楼梦》曲词对秦可卿的评价运用“春秋笔法”进行预叙,不是第十三回原回目。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奂生上城(节选)
高晓声
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平顶(天花板)白得耀眼,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紫檀色五斗橱,嫩黄色写字台,更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特别是脚)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