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2350字。
《枣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括戏剧主要内容,理解矛盾冲突,提高学生对戏剧的鉴赏力。
2.揣摩台词和舞台说明,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思想情感。
3.结合时代背景,准确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学习象征手法,准确理解剧本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法学法】
点拨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默读剧本,概括剧情。
请同学们速读这篇剧本,并概括主要内容。
剧情概括:农村的老人想念外出的儿子,男孩想念在城里有另一个家的父亲,这一老一小在果子成熟的枣树下,深情呼唤远方的亲人。
二、小小枣儿寄深情——分析枣儿在剧中的深意
活动一:老人眼中的枣儿
(一)与枣儿有关的人生经历
枣伴随老人的一生,特别是重要的三段人生经历,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其中用到“枣”字。思考:对老人而言,枣儿意味着什么?
师生配合,概括为:儿时种枣——-落枣退敌——-舍命留枣。
老人的故事让我们又好笑又难过,我们感受到在那动荡的社会,老人贫穷的生活和坎坷的人生。
小结:枣儿救了老人的命,比命珍贵,是满心的感激和爱惜;枣儿是他逝去的亲人,睹物思人,寄托深切的愁思和怀念。
(二)与“枣儿”有关的往事
老人的儿子名叫“枣儿”,请同学们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与“枣儿”有关的往事,其中含有“枣”字。思考:对老人而言,枣儿意味着什么?
依次概括为:取名枣儿——举儿摘枣——枣树浇肥。
如此细小的举动却是老人对儿子的疼爱,俩人相依为命,言语中都是满满的温馨和喜悦。所以,老人每每看到枣,就会想起远出在外的儿子,美好的往事反而徒增老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寂寞。
(三)分角色演读剧本
每组自选一段情节,进行分角色演读。
小结:在老人眼里——--枣儿是他的命,是他妻子的命,是他儿子的命,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是他对儿子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