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巅峰计划五育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440字。
河南省巅峰计划五育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历史的车轮行过辽阔大地,总能在某些特殊拐点留下难以磨灭的辙痕。打开神州地图,我们可以在历史的天空看见无常的风云变幻,又可以在岁月长河磨洗出文明古国的精神图腾。
盘点沿革至今与远古传说关联的地名,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与大禹治水的故事关联的特别多。今河南省开封市下辖的禹王台区,因著名古迹禹王台而得名。禹王台又称古侯台,最初与大禹并无关系,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称此台为“吹台”。自元朝以来,开封屡遭黄河水患,到明嘉靖二年(1523年),人们于古台之上建禹王庙,为其供奉香火,才有了“禹王台”这个名称。
以知名度而论,杭州绝对算得上“顶流”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杭州地名的由来也与大禹有些渊源。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武林、杭城等,但它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名字叫余杭。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说“余杭”本为禹杭,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后转讹为余杭。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争议,也有学者认为,“余杭”系百越语地名,和大禹是否在此治水无关。
打开河南省地图,在洛阳、焦作、新乡这三座城市下辖的区县里,会发现有不少地名皆因3000多年前的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武王克商之役而诞生。周武王率大军行至黄河北岸一处渡口时,举行了一次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阅兵仪式——“盟津观兵”。武王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带有军演性质,熟悉地形与路线,预先作好部署,以便日后大军渡河北伐;二是约定诸侯在此会盟,约定日期,今后于此会合誓师打响灭商的最后一战。这个影响历史进程的“盟津”究竟在什么位置呢?今天地图上有两处地名与此皆有渊源,一处是河南洛阳市下辖的孟津区,另一处是焦作市下辖的孟州市,相距大约60千米。
公元前1046年,周军与诸国部落组成联合军,渡过盟津,东进伐纣。如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下辖的武陟县之名,与这场大进军有关。此地因是周武王进军克商、提牧野之师、兴兹土之地,遂名“武陟”。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陟”有登高之意,认为可能是武王进军途中在这里登上一座高山而命名。
大军向商王都朝歌不断推进,在决战打响之前,周武王作《牧誓》进行全军总动员,随后于朝歌城外的牧野与殷商展开最后决战。当时都城朝歌由内而外的位置分别以城、郭、郊、牧、野来称呼。“牧野”指的是都城郊外的地方。但牧野之战后,人们但凡见到此地名,联想到的却是这场决定商亡周兴的命运之战,以及发生决战的那一片地区,大体相当于今河南省卫辉市。
灭商后,周武王罢兵西归,我们也跟随武王回师的路线,将目光再转回洛阳地区。与孟津区毗邻、位于洛阳盆地东隅的偃师区,其名同样源于这场战役。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首次载其名之源:“偃师,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焉。”
西周时,统治者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君主主要是王室亲族与开国的功臣谋士。至今,在中原大地上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古国封邑的名字。比如今天河南省省会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禹王台”的原名为“吹台”,后来人们为表达对大禹治理水患的感激之情而在其上建庙,自此改称。
B. 武王会盟诸侯的所在地“盟津”之名逐渐演化为“孟津”,地域范围也分划为现在的孟津区和孟州市。
C. 武王伐纣后,“牧野”这一地名由专指变成了泛指,其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比决战打响前的所指缩小了。
D. 新安县会对军事战争有重大影响,秦始皇用“安”取名,寄予自己希望此地安宁、江山水固的理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孟津、孟州出师,途经武陟,战于牧野,西归偃师,这些地名反映了武王伐纣的行军路线。
B. “郑”与“新郑”、“上蔡”与“新蔡”这两组地名命名的源头一致,每组地名在时间上的后相继。
C. 曹操的帝王霸业从许昌开始,不断发展兴盛,后来曹丕继位,将许昌设为魏国的五都之一。
D. 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内涵,中国人追求的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可以从中找到出处。
3. “也有学者认为,‘余杭’系百越语地名,和大禹是否在此治水无关。”下面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此观点的一项是( )
A. 通过溯源发现,与大禹相关的地名,大多是源于人们对英雄的崇拜怀念之情,当地并不是大禹治水之处。
B. 夏禹生活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较低下,交通闭塞,禹不可能同时活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处地区。
C. 记载说“余杭”本为禹杭的《余杭县志》成书于清朝嘉庆年间,出现的时间远远晚于大禹治水发生的时间。
D. 远古时代的夏部落联盟活动地区,大致西至今河南西部和陕西南部,东至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交界地。
4. 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表格名称:河南省地名得名来源对比表
地名 A 偃师 魏都区 登封县
得名来源 远古传说 B C 纪念帝王个人行为
关涉事件 大禹治水 武王伐纣 曹丕设陪都 D
A. 禹王台 B. 重大历史事件
C. 帝王命名 D. 武则天登太室山封中岳之神
5. 文本在讲述地名文化时,是如何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有物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人们为表达对大禹治理水患的感激之情”有误,应该是表达饱受水患之苦的百姓祈求庇佑的心愿;
B.“地域范围也分划为现在的孟津区和孟州市”有误,文本原意是“现在的孟津区和孟州市都有可能是当时的盟津”;
C.“‘牧野’这一地名由专指变成了泛指”有误,应该是由泛指变成了专指。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弟弟
凌叔华
下午,弟弟独自蹲在饭厅的一张椅子边,数着纸烟筒里装的小人画——《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个像。“来一张武松打虎,再来一张鲁智深大闹山亭,”他把一张张的小人纸摆开,口里喊着没有的名字。
“你对《水浒》很熟呵!”忽然门被推开,林先生进来,满面带笑道。“剩你一个人看家吗?”
“都出去了,林先生。还短一个黑旋风李逵,一个一丈青扈三娘。”弟弟受了称赞,声音提高了些。他捡起小人画,口里嘟囔着:“白叔叔答应给我送小人画来没来,大姊说让小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