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800字。
诗歌鉴赏十讲
第一讲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及近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例析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8分(2006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赋分已升至8分)。先读一篇美文《不当诗人但要有诗意》
现如今,诗人是越来越少了。“实惠”的现实生活,一步步地逼着诗人改行,让诗坛寂寞,让读者另寻新欢。我曾经写过诗,爱过诗,尽管早已搁笔,但我特别喜欢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诗意,与一个人的地位学识无关,更与财富学识无涉。山间樵夫,水上渔翁,因为心无羁绊,常可以诗意盎然,而达官显爵,则常常因为心为形役而显得枯燥,了无生趣。诗意,依我所见,就是真爱、真恨、真喜、真悲、真性情。
真爱。曹植的“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是真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是真爱,爱的缠绵,爱的真切,爱的如泣如诉。雷锋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是真爱;孔繁森把藏族老阿妈冻僵的脚放在怀里暖,是真爱;焦裕禄顶风冒雪给孤寡老人送去粮食,也是真爱。爱的深沉,爱的执著,爱的动人心弦。
真恨。岳武穆的“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真恨。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恨的气壮山河,死的富有意义,虽然感动不了蒋介石,却感动了整个中华民族。
真喜。杜工部“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那是真喜,经历了“烽火连三月”的安史之乱,更能体会到太平生活的难得。郭沫若的“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以诗来论,显然过于粗糙,有欠文采,但那是发自内心的真喜。
真悲。眼见统一无望,陆放翁凄惶《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真悲;台湾被割一年,丘逢甲触景生情,酿成《春愁》:“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也是真悲。“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山河破碎,亲人去世,独守孤灯淡酒,纵是一向刚强的李清照,也不免真悲难忍。
真性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真性情;曹丕为悼亡友学驴叫,是真性情;迅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真性情;彭老总庐山会议上为民“鼓与呼”,更是真性情。宋人张孝祥,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有人劝其不要性情太露,张回答的十分痛快:“无性情我举进士干什么?有性情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干什么?”这三句酣畅淋漓,回肠荡气,古今一切性情中人,当为此浮一大白。
诗意贵率真,不做作,不矫情,不虚伪,不浮夸,就如山间明月,江上清风,自然本然。所以,人,不能个个都大福大贵,大名大利,但却能人人都活的有诗意。只要真诚地拥抱人生,热情地投入生活,就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
二、熟悉《考纲》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高考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