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设计8
- 资源简介:
约4470字。
《原电池》第一课时
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引入的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 “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紧接着,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及课后习题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笔者对本节教材内容作了以下处理:
⑴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⑵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四个实验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七个小组,做一个对比实验,要求:实验本组所组装置是否产生电流,若不能产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分析可能的原因,若能产生,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⑶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练习将1组实验装置改成原电池装置让大家写出电极反应式或总反应式,从而进一步明确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⑷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课堂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从正逆两个方面锻炼学生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应用,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二、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采取了启发、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