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春江花月夜》视频课堂实录4
- 资源简介:
包括视频实录及说课共用时48分30秒,另有配套教案及课件。
【选点说明】
当下古诗教学中存在诗歌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脱离,学生难以产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以致怀抱功利心学习古诗的尴尬状况,因此本课旨在让学生抛开功利心,在审美和情感的共鸣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与诗情美。
【策略说明】
长诗巧教,化繁为简。利用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原则将本诗的结构巧妙托出,并引出写景部分的意境赏析。哲理与诗情部分则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在对比中把握本诗独特的思考和情感。教师的示范朗读置于全面理解诗歌之后,意在将诗情进一步推向高潮,以声情感染学生。
【过程设想】
一、导语
在唐诗的发展史上,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作品,它有“孤篇横绝全唐”的美誉,更是被闻一多先生盛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就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攀登这座高峰,领略无限风光。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音乐美(节奏分明,韵律和谐),建筑美(句子的整齐,节的匀称)
2. 过渡语:“三美”缺一,绘画美,即每一句诗读来都会呈现一幅画面。下面赏析五个意象最为集中的第一节,体会画面美。
三、置身诗境,驰骋想象
1.请大家从写景的部分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小组分享交流3分钟。
2.学生赏析,教师启发,概括意境特点。(朗读。)
寥廓、澄澈、清幽、朦胧、空灵……
3.过渡语:当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周遭的一切仿佛都不复存在之时,人进入了更宁静,更自由的状态,这时皎皎明月显得更加突兀,于是诗人开始与明月对话。
四、叩问自然,宇宙意识
1.诗人问生命的起源,宇宙的奥秘。这样的发问,这样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有不少诗人也写过。试比较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与张诗的不同。
学生答,教师总结:李诗和苏诗有哀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之感;张诗没有哀伤,有的是欣慰,更显豁达。
2.评价:闻一多先生称“在神奇的永恒面前,诗人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朗读。)
五、 推己及人,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