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上《春江花月夜》——在反思引导下的再实践
作者:吴良高 时间:2007/12/26 14:01: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课后,我我反复思考,问题在哪里?我翻开课文,细细再读,我发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还没有做到融会贯通,至少还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㈠作者是怎样描江月之景的?
㈡诗人是如何认识到人生的哲理的?
㈢诗人又是如何写相思的?
㈣诗的写景、哲理、抒情三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思考清楚了这么几个问题之后,我对课文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我心里更有底气了。接着,我考虑再上此课应该怎么来上了。
第一,教学思路。
前面上此课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讲解,再上这篇课文,我要改变方法,我想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式。依据如下:一、新课程的要求;二、学生自主性的要求;三、学生形成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四、以前有过较多的成功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课例;五、教师对课文研读有较深较全理解,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课应是有把握的;六、根据前一节课的实践,教师对学生会遇到的困难已经是心中有数了。
然后,我要考虑教学过程了。大致说来,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课前自主研读。目标:1、每人早读熟读课文;2、根据注解和老师补充的注解资料,理解诗句意思,理解全诗意思;3、查找相关资料(找出古诗中描写江月的常见的诗句,找出古人面对江月、自然、宇宙而抒发人生感慨的诗文,回顾学过的古代思妇诗);4、做好读书心得笔记。
㈡课堂探究交流。过程:①学生提出问题;②问题分类;③分组探究;④课堂交流;⑤教师小节;⑥学生激情朗诵。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比如:在第② “问题分类” 环节,教师要对学生提的问题要做好提炼加工、合并归类工作,使问题更集中,更有代表性,更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当然,也使教学目标更明确;在第③“分组探究”环节,教师要积极参与,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读书笔记的资料;在第④“课堂交流”环节,教师善于引导,善于启发,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的见解,组织好教学秩序;在第⑤“教师小节”环节,教师要归纳、补充学生的发言,是要点更突出,并要指出方法上的成功或不足;在第⑥环节,教师应该参与同学的朗诵,以期达到教学的共鸣。
㈢课后迁移实践。参考阅读温家宝《仰望星空》一诗,用写景、抒情、述理融为一体的方法,以自然界某一景物为对象,写一篇景情理交融的诗或文章。
第二,教学实践。
①学生的提问基本上集中到如何写景、如何写相思、如何联想人生哲理以及景情理三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这么几个方面。
②学生探究交流活动是成功的,对那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面深刻的理解了课文,达成了很好的共识。
对于如何写景的问题,我们达成以下共识:
《春江花月夜》中,江月是作者描写的主要对象,在月光的照射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春夜组成一幅空灵美妙的画图;体现辽阔、空明、澄静、清幽意境;在其他诗中,江月只是一个意象,它往往作为比兴手法使用,或起借物抒情、烘托气氛作用。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月亮升起——高悬——西斜——落下整个过程,在这过程之中,还穿插了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游子思妇的相思的描写,而其他的诗则没有描写月亮的变化的过程。
《春江花月夜》把月亮描写得摇曳多姿的,令人心醉神迷的。初升时“共潮生”,光洁冰轮,妩媚生动;初升之后,“滟滟随波千万里”,波光闪烁,随波逐浪,月光是那样的皎洁而富有柔情。当空时的月光,“月照”花林 “似霰”, 月光是那样的素雅;月的光辉象“流霜”,洁净并且具有动态美;在江天间 “无纤尘”,在空中是“皎皎孤月轮”,月是那样皎洁、明亮。其他的诗中表现手法就较为单一。
全诗是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月又是全诗的主线。而在其他诗中,月光只是一个意象,一个点缀而已。
对于哲理部分内容探讨,我们得出以下共识:
曹植“天地终无极,人命若朝露”,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只是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看,于是得出宇宙是永恒的,人生的短暂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是从人类生命的整体来看,于是他体验到,人类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人生也是无穷的。他跳出了个体生命意义的小圈子,用博大的情怀来关注人类,关注人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
对于如何写相思,我们达成以下共识:
实写明月,虚写思妇。“月徘徊”“照镜台”“卷不去”“拂还来”,明是写月,实则写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借月光来写思妇,用月光的形象衬托思妇的形象,虽没有直接写人物,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虚实结合,给人无限的想象。(相思的形象)
在无限的相思之中,月光引发了人物一个美好的遐想,“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样的相思不是凄凄惨惨戚戚的悲苦,而是洒满光亮的美丽。月亮使相思变得如此光洁美丽。这样的遐想真是令人感到诗味无穷,(相思的遐想)
“春半不还家”点出相思之由,而“闲潭梦落花”“江水流春”“江潭落月”等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使相思具有无限美的意境。(相思之意境)
“落月摇情满江树”,月落下去了,但还有相思之情充塞天地之间,虽说这相思是没有结果的,但这无边的相思使得江树好像仍能笼罩在月光之中,奕奕生辉。(相思的结果)
这明月美化了相思的形象,丰富了相思的意境,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这明月使得浓浓伤感之情的相思变得多美好啊。
对于全文三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我们得出以下共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空灵美妙的春江花月夜,诗人很自然的会思接千载,产生无穷的遐思,江月的无穷自然让诗人产生了对人生的思索。由仰观宇宙的无穷到深入人生的思索,是由江月引发和串联起来的。
美丽的春江花月夜是游子、思妇相思的背景。如果没有人的活动,美丽的春江花月夜也显得荒凉,离愁丰富了春江花月夜的内涵。离愁是伤感的,但这伤感的离愁也因春花江月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这两者结合,就创造了一种惝恍迷离、深邃美丽的艺术境界。
爱情是永恒的。离愁别恨的相思演绎着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追求美好理想的故事。所以,书写离愁和思索哲理又在春花江月的背景下得到了统一。江月、人生、离愁,诗的意境不断地拓展,而诗歌就达到了景、情、理的完美统一。
对课文的理解,能够取得以上共识,应该说,教学是成功的。
③朗读活动,师生热情参与,每人轮流读上两句或四句,在课堂教学快要结束时又把课堂气氛引向高潮。这样结束,留下了很多的回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