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语文复习热点题源+题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ppt(8份)
- 资源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5章 热点题源.docx
第5章 热点题源.pptx
第5章 题点训练二.docx
第5章 题点训练二.pptx
第5章 题点训练三.docx
第5章 题点训练三.pptx
第5章 题点训练一.docx
第5章 题点训练一.pptx
热点题源
§1 多样性:文化讨论的起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保护、文化的认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在文化建设、保护、认识的过程中,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
热点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类和世界的文明化,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更多是一种和平的交流而不是冲突的交流。因此,在有关文化多样性的讨论中,不应把尊重和维护多样性当作讨论的结束,而应当视之为文化讨论的起点。
一种文化首先应发现并张扬自己的优点和特殊价值。一种文化只有在有了比较和鉴别,能够发现并辨识自己的美时,其存在才是有意义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因此也养成了妄自尊大、坐井观天的文化观。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在遭遇西方的挑战时一败再败,不得已而形成一种“文化失败”的观念,以致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揭发和自我批判。有学者认为,只有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揭发和批判,中国文化的“美”才真正呈现出来。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不但没有割断儒家,而且还是儒家新发展的前提条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来说,“五四”批判也是积极的、必要的,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意识也才是清醒的,才可能真正发现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真价值。
在文明社会中生活这一事实本身就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承认。贺麟在1947年说:“我们从一开始,认识西洋文化的方法就错了。……直到最近十年来,才渐渐地有一种觉悟,觉得西洋文明,不仅是物质文明,而在物质文明的背后,有很深的精神文明的基础。”综合地看,西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有值得中国欣赏学习之处,这里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单向选择。只有全面认识西方文化,认真反省中国文化,才能对西方之“美”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不同文化之间没有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欣赏,没有自觉的交流和交融,对其他文化的承认也可能是被动的、消极的。但若因此而以为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欣赏来消除文化冲突,显然是不清醒的。就一种文化而言,可以发现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就不同文化而言,可以发现人类精神创造的共同法则。“共性”或普遍性不是存在于各个文化之外、之上的另一种文化,而是体现、蕴含在各个文化之中的为全人类所实践并能共同接受的文化价值、意义、形式和风格。只有在着眼于文化的个性或特殊性的同时,又能坚持文化的共性或普遍性,才能进入处理文化多样性的最高境界——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倾听、模仿、学习,自觉地取长补短,在差异中发现共性,在交流中建立共识。(选自《上海采风月刊》,有删改)
1.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文化观?
答:
3.结合全文,你认为在文化多样性时代,不同文化间交流应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态度?
答:
§2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热点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
……
题点训练一 分析概括论证思路
分析概括论证思路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
考情回顾
设问方式 ①请简要概述本文(或××段)的论述思路(层次)。
②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逐层深入地论证“××”问题的。
③本文围绕“××”观点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例】(2015•江苏卷)第16题,(2015•福建卷)第11题,(2014•福建卷)第12题,(2014•江苏卷)第17题。
审题要点 ①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
②捕捉关键句。
a.内容上: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
b.结构上: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
③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这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
a.关联词。如“和、及、另外、同时”表并列,“不仅、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递进,“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转折,“因此、所以、总而言之”表因果等。
b.顺序词。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
答题要点 分析概括
段内层次 ①提取观点句。
②划分段内层次。
③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
分析概括
全文思路 ①大体概括每段段意。
②根据各段意义把文章切割成3~4个部分。(这里必然有合并同类项的过程)
③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用语可摘取、合取、自撰)(表达时注意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
真题例示
(2015•江苏,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选自熊秉明《罗丹的雕刻》)
请简要概述该段的论述层次。
答案 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
解析 该段的论述层次是相当明晰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而后对其进行论证,这是第一层;接着又提出一个观点——“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并对其进行“果”的推论;最后一句则与上文没有多大关系,似是另提一种现象,即是一种补充说明了。
如何解决答题过程中层意不准、层次不清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良好的规则并且共同遵守,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1876年,一部《罗伯特议事规则》,直接助推了西方的会议文明和制度文明。而在1917年,孙中山痛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