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7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0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12/31 6:27:2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170个字。

  19 鱼我所欲也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1.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难点
  理解本文论证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诵读法、质疑法、鉴赏法。

  多媒体课件、录音磁带。

  2课时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其中有“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代价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二者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一些东西,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1.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2.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王纲解体,礼崩乐坏,辩士奔走,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是孔子以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大师。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言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循序渐进。
  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4.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1)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避:躲避。
  向:从前。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辨:辨别。奉:侍奉。穷乏:贫穷。
  (2)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一词多义。
  ①为:
  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