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总复习高分必备:写作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0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6/6 16:57:5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9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85000字。

  第二十三讲
  写    作
  2010年命题特点 1.关注以“人”为本。 2.注重理性思辨。 3.部分省市作文有较强的地方色彩。 4.有激发功能,既让人人有话可说又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应试高分瓶颈 1.草率起题目,有些甚至没题目。 2.材料陈旧庸俗。 3.背着“锦囊”上考场。 4.强词夺理。 5.思想偏激。 6.缺少精致意识。
  命题点1  符合题意
  命题点2  符合文体要求
  命题点3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命题点4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命题点5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命题点6  深刻
  命题点7  丰富
  命题点8  有文采
  命题点9  有创新
  命题点1  符合题意
  本类考题解答锦囊
  符合题意,就是对作文试题上展示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准确、全面地理解其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考生要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还要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确保无一遗漏。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怎样才能做到符合题意。
  (一)理解话题含义
  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是做到符合题意的基础。
  一般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中涉及的概念的含义。例如以“自信”为话题作文,就要首先弄清“自信”的含义。“自信”一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相信自己”,《辞海》释为“自己相信自己”。就是一事当前,自己要有把握,有信心,坚信能有好的结果。它与“自立”(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自强”(自己努力向上)、“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信条”(信守的准则)等话题有相似之处,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喻性的话题要准确理解话题的比喻义。
  (二)把握写作范围
  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还以“自信”为例来看,我们已经知道“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那么“自己”是不是只包括考生个人呢不是,小而言之,可以指考生本人,也可以指考生熟悉的另外一个人;大而言之,可以指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考生既可以叙写自己或别人有关“相信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写基于“相信自己”的生活感悟,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相信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想使文章获得高分,还要把你对“相信自己”之于生命存在方式的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价值攀升的理性认识,蕴含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或深刻的议论之中,不宜在青少年是否应谊有“自信”的层面上发表肤浅的议论。
  (三)辨明概念关系
  如果话题由几个概念构成,如“痛苦与快乐”、“目标与现实”、“吸收与创新”等,还要求考生在动笔前要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例求以“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考生就必须扣紧“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行文。立意的方向可以是“正确的认知应当战胜感情的亲疏”、“感情要服从理性”、“感情要接受理性的指导”,也可以是“感情的亲近有助于理性的认知”……只要能自圆其说都是符合题意的。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须平分笔墨,侧重于写“感情亲疏”或者“事物的认知”都是允许的,但不能只写“感情亲疏”忽视“事物的认知”,也不能只写“事物的认知”忽视“感情亲疏”。
  (四)谨防话题转移
  在话题作丈中,考生要按试题指定的话题作文,并要做到以一贯之。有的考生在议论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笔墨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去,再也收不回。例如,一考生以“门与墙”为话题写的《快乐的沟通》:
  乐观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个门。其实乐观者所说的门,就是沟通之门,理解、信任和默契之门,快乐之门。我想说:“我沟通,我快乐!”
  每个人都向往快乐,渴望快乐。那么,究竟什么是快乐,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
  其实,快乐很简单,不用去学,不用去想,只要打败烦恼,不去追究鸡毛蒜皮之类小事的是与非;忘掉烦恼,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生活;忘掉烦恼,以真诚的爱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忘掉烦恼,发自内心地去跳、去叫、去喊;忘掉烦恼,充满自信地去拼、去闯、去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才能尽事生活的乐趣。这就是快乐。
  只要用心发现,快乐就在我们身边。身处快乐的世界,拥有快乐的生活,挑战快乐的目标,充实快乐的心
  扉,感受快乐的音符,憧憬快乐的未来,实现快乐的梦想,这就是快乐人的宣言。快乐乃A生之本,让我们拥有快乐,并将烦恼拒之门外吧!
  这篇文章的标题和第一自然段都是切合题意的,但是,作者在第二自然段用一个设问句,将“快乐的沟通”这个以“沟通”为中心词的话题,转移到其修饰语“快乐”上去了,直到结尾作者尚无意对早已走偏的题意进行修复。就这样,一篇基本功很好的文章,却因转移话题被归入了低档次;类卷。
  (五)表达有意凸现题意   
  比如在开头、结尾、段首这些关键处把体现题意的文句“亮出来”,让阅卷者能清楚看到。
  Ⅰ高考题新热门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是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不得抄袭。
  【示例】
  掬水留香
  湖南考生
  有时候我们会像小孩痴迷一件玩具一样,朝着自己的梦想奔跑,看着美丽的光球,不停地加速,到眼前才发现那原是海市蜃楼。
  于是后悔了,后悔在跑的过程中推动了欣赏风景的机会,想要折身返回,却发现风景已逝,无可挽回。
  其实,人在跑的时候,不要只顾着深邃的蓝天,我们的脚下还有广袤的大地。
  在人生起跑线上,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起点,也会有一个终点。
  快乐的人在奔跑的过程中会享受沿途的娱乐。
  抱怨命运的人,在奔跑的过程中会丧失那一份信念,最终无功而返。
  曾在《感动中学生的一百篇故事》中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十几个身有残疾的小孩进行比赛,其中一个跑得飞快,忽然一个小孩摔倒在地,观众的心猛地一惊,比赛不能进行下去了,但出现的场面却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其余九个小孩都停下自己的脚步,全部走到这个摔倒小孩的面前,扶起他,对他的伤口进行短暂的处理,然后手挽手“走”向终点。
  这是一次特殊的赛跑比赛,我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如何,但我想他们十个人一定会成为很好的朋友,不为比赛的结果,就凭那停下来的瞬间。
  朋友,在奔跑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过此种经验,不论有没有,在今后的人生中,你需要这种经验,为着这份善心,我们终究要改变头脑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在高考前夕,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水晶球,不甘心落后,争先恐后地向前跑,生怕落在后面。忽然间一个同学说了一句话:我们是被线羁绊的风筝。一瞬间,所有的同学都清醒了。原来,我们在奔跑的过程中除了竞争,还有那么多纯洁的友谊。
  很多时候,我们只考虑自身。在跑的过程中根本不会顾及他人,其实,很多人只是无心,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每个人都没有理由——选择了一种方式:那就是向前跑,一直跑,把所有的人全都抛在脑后。
  评析的作文话题是“跑的体验”,初开本文题目,大家不禁为作者捏一把汗:这不跑题了吗细读文章,我们会发现作者以“跑”人手,从写我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停地“追求”,进而以散文的笔调议论文的构思来阐述了人生的“奔跑”之理,在行文中作者将人生哲理寓于平凡生活的之中,以小见大,扣题紧,完全合乎话题要求,至此,我们不仅为作者巧妙构思而喝彩。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才,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解析】  这是一则由寓意材料引出话题的作文。材料写了对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的两种态度在木匠眼里,它们毫无价值;在艺术家眼里,则是精美艺术品的材料。审读时,应用类比联想法,弄清材料的内涵:足不足“材”,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认识它;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是缺少了千里马,而是缺少慧眼以马的伯乐。
  “材与非材”是个并列关系。明确话题词与词的关系,对于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也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一篇满分卷,同学们从中是否可以受到一些启发呢
  【示例】
  材者,用之使然也
  世间万物,所谓“材”与“非材”,关键在于用。
  事物的性质是客观的,固有的。但当我们说一事一物
  “材”或“非材”时,则赋予了该事物以价值评判。价值不是固有的,它只能取决于其最终实现者——人。而“用”则是价值的实现过程。因此,一事一物之是否为材,其最终的也是唯一的判断标准是此事此物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利”可图。
  然而,无论一个人,一个团体抑或是整个人类本身,在其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都必然会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事物能否体现其价值也就必然受制于诸如时间、空间等多种客观条件。古往今来,多少事物不是如此这样的事例发人深省。
  历史上,彼时无用而此时有用的事例不胜枚举。当黎曼超越了直觉与常识的局限创立了“非欧几何”时,曾有多少数学家对它的脱离现实和怪癖异常大加嘲讽,将其贬为“无用之学。然而,有谁能想到,就200年后,也正是它,成就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试想,若没有彼时的“无用”又何来此时的“大用”呢又怎会有爱因斯坦的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呢
  在今天,彼处无厨而此处有用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孤独症患者的智力与弱智无二,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无法完成正常的社会活动。然而,他们却因祸得福,在某些特定领域,诸如音乐、记忆、计算等方面拥有过人的天赋;这些特殊的“千里马”一旦被“伯乐”识中,无不创造出非凡的成就。
  事实不停地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并用它那深沉而有力的声音向我们发出号召,用理智向灵魂最深处探寻:何为材
  事物是复杂的。这种复杂不仅表现在其属性的多样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发展的不定向性上。因此,我们只有辩证地、发展地看待事物,才能“物尽其用,材尽其能”。面对一事物,我们应客观、全面地分析并掌握其全部客观性质,从中提取对此时此地有用的部分,进行有机整合再加以利用,使各种有用性质既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以发挥其最大功用:,若事物在此时此地未表现出任何价值,也不要轻言放弃,妄下定论;不如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密切关注其在今后的一切可用空间或价值。即使我们受自身所处的各种条件的制约,无法发现其在未来的价值,也不妨先谦虚地接受,说不定哪一天你收藏的顽石中就会惊现美玉呢!
  正所谓:材者,用之使然也。只要我们“用”的方法科学,世间万物皆可为我所用,皆可成材。鲁迅的《故乡》最末一句对“路”的态度也便该成为我们时“材”的态度:其实世上本没有材,会用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材!
  评析:这篇作文,开篇点出主旨:“材’与“非材”关健在于用。符合题意。紧接着,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分析上,而是用睿智的目光,用三个活生生的事例,对“材”与“用”的关系进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