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与反思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8/7 17:20:0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220字。
  《土地的誓言》教学案例与反思
  山东省邹城第六中学姚珊蓉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为诗歌和散文等,易于朗读,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通过朗读来理解、体味课文,然后通过作者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品位富有激情的语言;
  2、技能性目标:
  训练朗读能力,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
  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强化朴素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背井离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在身边珍藏一把故乡的泥土。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最朴素最真挚的故乡情,难怪艾青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让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数十年之久,有家不可归之时,这土地又将承载着怎样浓烈而炽热的情感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地的誓言》,在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的同时我们还将: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师:首先,我们走进作者端木蕻良。请一位同学先简单介绍作者。
  生: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昌图人。
  师:提到端木蕻良,有必要了解作者名字的来历。
  (多媒体展示端木蕻良名字的来历,由一名学生朗读)
  曹京平,1936年来到上海,上海文化界当时有一种模仿人名字和文字的风气,于是他决定给自己取一个别人难以模仿的笔名,思量再三,他把平时少有人用的复姓“端木”作为姓氏,把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移米做名字──端木红粱,可是当时正处于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公开启用“红”字格外刺眼,于是改为谐音──端木蕻良。
  师:下面我们一起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同时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者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三、听读初步感知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首先有我来朗读第一段,你们按要求听读。
  (多媒体展示听读要求)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