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九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640字。
河南省南阳市九师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的题材多取诸作者身边,是“当代”的。无论是农夫对一年周而复始的农业生活的“铺陈其事”,还是平民通过“以彼物比此物”对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的讴歌,或是贵族依靠“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对政治隐晦曲折的慨叹,其赋、比、兴无一不采撷自身边常见之物、习遇之事。所谓“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既是对这种“当代”题材绝妙的证明,亦可视为对这种以“当代”题材表现“当代”主题方式形象的描绘。《诗》中诚然不乏非“当代”题材的作品,如《大雅•生民》,但它却往往拨去那本应笼罩诗中的神秘氛围,转而围绕农业、民族生存而铺叙,从而在格调上失去了初民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籁之音。且人神之际、后裔祖宗之间,乃判然有分,其间鸿沟,不可逾越。从人对神,后裔对祖宗毕恭毕敬之态投射而出的,仍然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愿望。
与《诗》相较,《骚》却走上了离“经”叛“道”之途。由于《骚》的作者历史、文化涵养丰厚,因而藉以表达其情怀、展示其主题的题材,并不完全取于“当代”,还采撷自历史、神话。诗人“当代”的思维和道德判断乃通过洪荒时代的天神地祗至传说中三皇五帝的种种表现,云蒸霞蔚一般折射而出。现实中的诗人既可被望舒、飞廉、鸾皇、云霓等前导后随,杂然纷陈地簇拥着走向天帝之门,亦可与先祖重华遨游于昆仑瑶圃••••••题材与主题在时空上出现了巨大的反差。我们可以把这种题材与主题上时空的巨大反差用一个专门的术语命名之,称为“悬隔”。
从文艺学的角度判断,没有悬隔的文学作品在创作方法上是写实的。即使如《周南•汉广》这样在今人看来充满了朦胧意识,令诵者常产生无穷遐想的诗歌,其诗在当初虽然未必确切如《诗小序》所说,就是歌颂文王之化行乎江汉之域,表现人们“无思犯礼”,或者讽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但汉水游女也好,蒹葭白露也罢,却都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习见习闻之物之人,主题与题材之间并未形成悬隔。
而《骚》主题与题材之间的悬隔正好决定其写作的非写实性。神话和历史传说纷纷被诗人驱遣至诗歌之中。诗人之意本在表现自身“当时”的情怀,但是诗中纷至沓来的神灵、欢歌达旦的祭祀,却真的起到了“五色令人目迷、五音令人耳聋”的作用。所谓“五音纷兮繁会”“观者兮忘归”,一时之间,读者似乎真的忘却了诗人所欲传达的“当
代”主题,而徜恍迷离于深沉久远的历史追溯和五光十色的原始宗教氛围中。
(摘编自李诚《<诗><骚>异同简论》)
材料二: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其间不仅发生了从“言志”到“缘情”的改变,还发生了“诗”字内涵的演变,其中后者才是从“言志”到“缘情”的根本原因。魏晋以来走上轻绮之路的“诗”,早已不是《诗经》时代承载着政治教化功能的“诗”。此“诗”非彼“诗”,这是魏晋时的诗学命题“诗缘情”不同于《诗经》时代基于《诗》学阐释的“诗言志”的根本原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中的作品均是选取“当代”的题材来表现“当代”的主题,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和愿望。
B.《骚》的内容能展现创作者丰厚的历史、文化涵养,由此也可看出其创作者的才能远高于《诗经》的创作者。
C.魏晋时的诗学命题“诗缘情”不同于《诗经》中的“诗言志”,其根本原因在于“诗”字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D.孔颖达从创作者与接受者的角度肯定了诗歌“畅怀抒愤”及政治教化功能,将“诗言情”与“诗言志”进行整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骚》中,诗人不仅选取“当代”的题材来表现主题,还借助历史、神话故事来表达“当代”的思维和道德判断。
B.“悬隔”是一种作品的题材与主题在时空上出现巨大反差的创作手法,这种创作手法表明其作品的非写实性。
C.“诗以言情”取代“诗言志”的表述,说明“诗缘情”已被时人广泛接受,并成为人们研究诗歌所遵循的唯一标准。D.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言志”说和“缘情”说,虽然诗学内涵不同,但在文学研究中,都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3.根据材料二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① 是在周代礼乐背景下,围绕《诗经》作品而产生的《诗》学阐释命题。魏晋时期,文学不断发展,诗歌的抒情功能更为明显,陆机提出了“诗缘情”说,“诗”的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即从《诗经》时代具有 ② 的“诗”,转化为抒发个人性情的文学之“诗”,但③ 的一味追求却使六朝诗歌沦为“亡国之音”,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之后人们开始反思“缘情”说的局限性。
答:①
②
③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诗的“情”与“志”关系的演变。(4分)
答:
5.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析诗歌《诗经•秦风•无衣》的创作手法及创作目的。(6分)
答: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七个铜板
[匈牙利]莫里兹
穷人也可以笑。茅屋里不但可以听到呜咽和嚎哭,也可以听到由衷的笑声。甚至可以说,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
在我今后的生活中,我再也不会像在童年的岁月中笑得那样厉害了,没有了我那笑得那么甜蜜、终于笑得流眼泪、笑到咳嗽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快活的母亲,我怎么会笑呢?
有一次,我俩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找七个铜板,就是她,也从来不曾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