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7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0/14 15:06:0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140字。

  2025-2026年度上学期河南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乐府《江南》是现存较早的乐府歌辞之一,也是诗题中出现“江南”的最早文学作品。在讨论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时,人们常按照当下对“江南”的理解,将之定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地。然而,近来学界对“江南”概念的研究表明,先秦两汉时期“江南”一词多指长江中游洞庭湖南北的楚地,吴地则多被称为“江东”。这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古乐府《江南》的来源地,以及古辞中的“江南”究竟是洞庭湖南北的楚地,还是太湖流域的吴地?不少乐府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谈论古乐府《江南》时谨慎地将之称为“吴楚”的民歌,但是此曲究竟产于吴,还是产于楚,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古乐府《江南》的演唱方式。《宋书•乐志》在介绍汉代相和歌时讲到了《江南》古辞(古乐府《江南》),可知古乐府《江南》是汉代相和歌中的一曲。古乐府《江南》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学者多据此判定其采用了一人唱、多人和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
  再来看押韵方式。黄节先生在《汉魏乐府风笺》中认为古乐府《江南》后四句中“西”与“北”隔句押韵,并以楚辞《大招》中“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同用“西”“北”押韵为例。黄节先生的论证,表明古乐府《江南》后四句的押韵方式和韵部均与《大招》相同。此外,古乐府《江南》从东西南北四方描写游鱼的手法,与楚辞《大招》从四方展开叙事的写法,也是非常相似的;《招魂》末尾的“魂兮归来哀江南”,更是“江南”第一次出现在韵文中的例子。因此,无论是从演唱方式来看,还是从押韵与叙事手法来看,古乐府《江南》都显示出了与楚地民歌较强的亲缘性。
  古乐府《江南》首句即“江南可采莲”,可见“采莲”是人们观念中“江南”的一项标志性活动。那么早期人们的观念中“采莲”活动的主要地域是哪里呢?《尔雅•释草》云:“荷,芙渠。……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可知莲与菡萏、藕等一样,都是荷(芙蓉)这种植物的一部分。在先秦两汉,出现这类意象最多的作品,无疑就是楚辞。《离骚》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湘君》有“搴芙蓉兮木末”,《招魂》有“芙蓉始发,杂芰荷些”等,都是楚辞“香草”意象的组成部分。在汉代,荷花也被认为是楚地的特产植物,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楚客子虚描述云梦泽的风物,就特别提到“莲藕觚芦……外发芙蓉菱华”。相反,在秦汉文献中,几乎难以找到将莲或荷花视为吴地特产的例子。
  东晋之后流行的吴歌之中,也有不少与“莲”相关的作品,但用法与古乐府《江南》有很大区别。王运熙先生曾经指出“谐音双关语,委实是吴地歌谣的最大特色”。吴声歌曲中使用“莲”意象时,绝大部分都使用了“莲”“怜”双关的修辞手法,隐喻男女爱怜之情,如《子夜歌》中“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夏歌》中“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读曲歌》中“湖燥芙蓉萎,莲汝藕欲死”。而古乐府《江南》中出现“莲”的句子中,不论“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还是“鱼戏莲叶”,将“莲”改为“怜”,都不能显示出与爱情相关的谐音双关。也许正是因此,古乐府《江南》中“采莲”和“莲叶”等词语,在唐前吴声歌曲中也未曾出现过。由此可知,吴声歌曲中主要将“莲”用在谐音双关的修辞中,与古乐府《江南》中“莲”的用法是完全不同的。
  至此,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文学中“莲”意象的分布,古乐府《江南》的演唱方式、意象呈现手法,以及汉魏六朝文人对古乐府《江南》地域背景的认识来看,古乐府《江南》涉及的地域都应该是楚地而非吴地。不过在六朝时,政治重心转移到建康,文人开始向吴地聚集,莲花的种植和关于莲花的写作也涉及吴地之莲,文人不断引用和书写“江南采莲”的意象。在南北割据局势下人们开始频繁用“江南”一词代指整个南朝,使得吴地也成为文学中“江南采莲”的发生区域。唐代以后,“采莲”的地点开始变得吴楚不分,如唐代陆龟蒙所作《江南曲》中既有“鱼戏莲叶南……影乱吴娃楫”,又有“鱼戏莲叶北……稍背鄂君船”,囊括吴楚两地。王昌龄《采莲曲》中“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的描写,更将吴、越、楚的采莲女放在同一个画面中。更多的诗人,开始将采莲的背景完全放在了唐代经济日渐繁荣的吴地甚至越地,李白《采莲曲》中“若耶溪傍采莲女”的形象,又衍生出西施采莲的传说,进一步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向东转移,构成了我们当下认为“江南采莲”为吴地或越地风俗的印象。
  (摘编自徐俪成《楚歌还是吴歌——乐府古辞〈江南〉的地域考察》)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依据《宋书•乐志》将古乐府《江南》归类为汉代相和歌,这种做法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谣特征。
  B. 古乐府《江南》从“四方”描写游鱼的手法,与楚辞《大招》从“四方”展开叙事的写法高度相似,印证了其与楚地民歌的亲缘关系。
  C. 部分研究者认为古乐府《江南》属于吴地民歌,因为吴声歌曲中“莲”“怜”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隐喻了男女爱怜之情。
  D. 唐代的一些诗人开始将“江南采莲”的背景完全置于经济日渐繁荣的吴地甚至越地,主要源于李白《采莲曲》中的有关描写。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春风又绿江南岸”“正是江南好风景”“人人尽说江南好”中的“江南”,具体所指存在差异。
  B. 第二段中的“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的论述。
  C. 黄节先生以楚辞《大招》中“西”“北”押韵为例论述古乐府《江南》 押韵,这为古乐府《江南》与楚地民歌的亲缘性提供了证据。
  D. 《子夜夏歌》中“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以“莲”谐“怜”,体现了吴声歌曲谐音双关 特点,不同于古乐府《江南》中“莲”的用法。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事实上,中国古代莲花的产地很广,除了少数高寒地区,各地都有分布。但在古诗文作品中,“莲”这一意象_____,正是继承了古乐府《江南》文化基因的结果。随着吴地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文人集中的地域与“江南”所指的地域同时东移,“江南采莲”的地域也经历了______。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江南采莲”的意象_____,这些引用和书写会沾染上新的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江南采莲”从水乡乘舟劳动嬉戏的欢乐场景,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
  4. 原文围绕古乐府《江南》涉及的“江南”地域归属问题一步步展开论证,请简要概括其论述思路。
  5.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涉江采芙蓉》中“芙蓉”这个意象蕴含的地域文化背景。
  【解析】
  【导语】这篇学术论文聚焦古乐府《江南》的地域归属问题,通过多重证据链展开严谨考证。文章以“江南”概念的历史演变为切入点,从演唱方式、押韵特征、意象源流三个维度论证其楚地属性,并梳理六朝至唐的文学接受史,揭示地域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论证层次分明,考据扎实,体现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种做法忽略了其重章叠句演唱方式所体现的楚地歌谣特征”错,根据原文“《宋书•乐志》……可知古乐府《江南》是汉代相和歌中的一曲……学者多据此判定其采用了一人唱、多人和的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具有明显的楚地歌谣特征”可知,原文仅表明《江南》是汉代相和歌且有楚地歌谣演唱特征,并未提及依据《宋书・乐志》归类为汉代相和歌的做法“忽略”了楚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飘泊者[注]
  蒋光慈
  满天的乌云密布着,光明的太阳不知被遮蔽在什么地方。秋风在江边上吹,似觉更要寒些,一阵一阵地吹到飘泊人的身上,如同故意欺侮衣薄也似的。风声,波浪声,加着轮船不时放出的汽笛声,及如蚂蚁一般的搬运夫的哼唷声,凑成悲壮而沉痛的音乐;倘若你是被欺侮者,倘若你是满腔悲愤者,你一定又要将你的哭声渗入这种音乐了。
  这时有一个少年,手里提着一个小包袱,倚着趸船的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