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080字。
2025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阅读 (71分)
(一)阅读1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清晰地说明事理,首先要发现事理,而发现事理需要对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广泛搜集、科学梳理,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更需要敏锐地发现隐藏在对象背后的规律。
梁思成为了清晰地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以当时的中国为中心,通览古今,跨越中外纵横比对,从时空维度对中国建筑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既从空间维度说明中国建筑体系分布情况及辐射现象,又从时间维度指出上下几千年中国建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突出中国建筑体系文化传承的历史厚重感。林庚的《说“木叶”》同样是作者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整合后提出了“木叶的暗示性”事理。纵观全文,作者旁征博引,共引用二十一句古诗词,从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比较辨析后清晰地说明事理。
综合而言,梁思成、林庚在引出事理方面,大致采用了“明确对象——梳理资料(实地考察)——比较分析——提出事理——阐明事理”的说明思路,体现了“格物穷理”的治学精神。这对中学生学习如何选定说明对象、发现事理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事理说明的本质在于阐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属于抽象性表达。同时,事理说明文大部分是学术性论文,专业性强,学术味浓,具有严密的表达逻辑,对读者的知识素养和思维品质要求较高。为了捕获读者的芳心,增强悦纳效果,这类文章需采用一定的说明技巧,达到深入浅出的表达效果。比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中,作者都采用了“卖关子”的技巧。“卖关子”不是直接抛出个人见解,而是借助良好的问题意识,在他人熟视无睹的地方提出具有启发意义或引发他人注意的问题,来达到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的目的。
“卖关子”要学会设疑解疑,问题的产生是对事物、事理的思考过程,问题的解答体现了对事理的理解程度。问题的不断产生,既表明自己对事理的认识不断加深,也将事理的探讨由表面推向深入。在自间自答中激发读者共鸣,引发读者共思: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带入文本情境和个人话语体系之中,以让读者接受和认同自己的理解。
事理说明的基本要求是“说得清,道得明”,核心在于说清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关键要素。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准确科学地表达对事理的认识需要综合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在事理说明文中,常用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梁思成为了清晰地说明中国建筑的惯例法式,将其比喻为文章的“文法”,将“梁、柱、枋”等比作语言“词汇”将专业领域的体系及构件转化为读者熟悉的做文章的思路及要素,化艰深为浅显。《说“木叶”》最为突出的是作比较,在比较中说清概念内活,在比较中突出“木叶”属性。读者不仅明晰三者之间的细微差别,还在阅读中获得了卓富的审美体验。这样的分析让人觉得思维缜密,鞭辟入里。打比方,可以让抽象的事理具体形象,使读者有更直观的认识。作比较,可以让相对陌生的事物特征鲜明可感,使读者能更准确地辨别。
(摘编自顾海学《复杂事理如何说清道明》)
材料二:
在大气光学现象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季的早晨,低空空气稳定,尘埃很少,如果当时有鲜艳的红霞,表明东方低空有云层存在,含有大量水汽。随着气温升高,热力对流逐渐由东向西发展,而我国地势东低西高,云层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升高,容易遇冷形成降雨。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水分一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发现事理,需要先搜集梳理资料,然后观察、思考,最后发现隐藏的规律。
B.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梁思成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C. 《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的说理思路相近,都能体现“格物穷理”
D. 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有助于将事理“说得清,道得明”,如打比方、作比较等。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木叶”》第二节中的设问五连击方式,是林庚采用了“卖关子”的说明技巧。
B. 《中国建筑的特征》善用比喻,让相对陌生的事物特征鲜明,使读者更准确地辨别。
C. 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含有气象等地理知识,凝结了劳动人民 智慧。
D. “鱼鳞斑”云多在高气压的控制条件下,大气比较稳定时出现,所以能预示晴天。
3. 下列选项与清晰说明事理无关的一项是( )
A.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文童例话》)
B. 抽象的事理附着于事物,只待我们去发现。(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
C. 故(诗文)妙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D. 既然设问可以增加效率的话,为什么要吝啬这些设问呢?(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
4. 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说清道明事理”应注意的事项。
5. 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四指出,“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材料二以“气象谚语中的“理””为对象进行说明,请结合你总结的注意事项,对材料二进行点评。
【解析】
【导语】材料一从学术角度分析事理说明的方法论,强调“格物穷理”的研究路径和“卖关子”等说明技巧;材料二则以气象谚语为例,展示民间智慧如何通过形象化表达传递科学事理。两则材料形成互补:前者侧重理论建构,后者注重实践印证,共同阐释了事理说明文“深入浅出”的本质特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要发现事理,需要先搜集梳理资料,然后观察、思考,最后发现隐藏的规律”错,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一段中“发现事理需要对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广泛搜集、科学梳理,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更需要敏锐地发现隐藏在对象背后的规律”可知,发现事理需要“对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广泛搜集、科学梳理”“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敏锐地发现隐藏在对象背后的规律”,这三者是必要条件,而非“先搜集梳理资料,然后观察、思考,最后发现规律”的线性顺序。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让相对陌生的事物特征鲜明,使读者更准确地辨别”错。由材料一第六段“打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横祸
[俄]契诃夫
摘自里果夫斯科•切尔烈傅斯基银行的大事记:
“我困了!”我在银行里坐着,暗想,“那我就回家去,躺下睡觉吧。”
“多么快活啊!”我草草吃过饭,站在我的床前,小声说,“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真是好啊,好得很!”
我不住地微笑,伸懒腰,在床上躺着舒舒服服,好像晒太阳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