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0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7/5 10:08:4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9560字。

  河南省周口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之源在天文。《周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见龙在田”是因,“天下文明”是果。龙的原型是由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的天象,龙为星象而回天运行,其位置的变化显示了时间的变化,古人据此观象授时,指导生产和生活。“见龙在田”是乾卦的九二爻辞,这是龙星角宿在太阳西没后从东方地平线上冒出的天象,民谚称为“龙抬头”,人们以此作为新的农作周期开始的标志。
  龙的原型为星象,所以对比龙星,甲骨文、金文“龙”字的取象就可以找到答案(图1)。上古统治者观象授时,久之观象者便与其观测的龙星建立起固有的联系,龙也就成为天子和王权的象征。
  文明的关键在“文”。唐代孔颖达注解《周易》,对“天下文明”的解释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其中的“文章”意即“文彰”,古人所说的文明实际就是文德彰明。
  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像人正立而特明其心(图2),其所暗示的文明观就是以文德修心,这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标准。《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关键就在以道德修心,所以汉字的“人”实际是通过其读音体现仁德的“仁”,也就是“仁者,人也”的思想。有德者为人,无德者为禽兽,这就是中华文明观的基本思考。
  德的内涵很具体,西周金文就为德给出两个字的定义,即信与孝。从诚信观念发展的历史看,孝其实是信的延伸,因此道德的核心思想就是信。然而古人为什么萌生诚信的思想呢?这与观象授时不无关系。龙星的行天变化所对应的时间是长期稳定的,如果借助立表测影解决时间问题,则时间周期的精确性将更为持久。古人测到,夏至正午的影长是全年最短的,而经过365天,夏至还会重新回归。这种情况在上千年的测影实践中都不曾改变,由此,人们逐渐萌生了“至信如时”的思考:人和时间从无约定,但其却如期而至,可见时间具有诚信的品德。进而,人们以“信”作为道德修养自身,形成文德,最终成就了文明。这就是“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所表达的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因果逻辑。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完成道德体系的创建,这一历史可通过考古材料上溯到距今八千年前,湖北秭归东门头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测影碑表。山西襄汾陶寺发现了夏代早期槷表及一整套测影仪具。没有持续不断的观象授时就不可能产生文德,也就不会产生文明。因此,早期测影仪具的发现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提供了坚实物证。
  (摘编自冯时《探源溯流:从文字起源认识中华文明》)
  材料二:
  距今1万多年,稻作和粟作农业在南、北方分别起源。距今8000年左右,南稻北粟两大农业体系初步形成。距今约6000年,南、北方都已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中国有着广大的适合发展农业的地理空间和自然环境,加上其特有的二元农业体系,能够最大程度保障食物供给的稳定性,奠定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坚实基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拾头”指龙星角宿在地平线升起的天象,也就是“见龙在田”,标志着新的农作周期开始,可以进行耕种。
  B.汉字的字形和字音往往蕴含着古人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如“龙”字与天象的对应,“人”字与“仁”的谐音。
  C.“至信如时”观念来自古人对天文的观察,人们发现时间周期是长期稳定的,于是认为时间具有诚信的品德。
  D.同一墓地延续很长时间,一方面体现家族亲疏、辈分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为子孙占有这片土地提供“合法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文明萌芽时期天文与人文之间的因果逻辑。
  B.西周金文给“德”下的定义中不包含“仁”,因为“仁”从“信”中延伸出来的时间较晚。
  C.从材料二可知,“观象授时”和南稻北粟农业体系基本同一时间形成,且产生原因相同。
  D.我国8000年前已有了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其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核心内涵已经形成。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龙抬头”的说法论述各自的内容,也都通过民间谚语增加了作品的通俗性。
  B.材料一引用《周易》《礼记》中的话语,说明了“文”与“文德”的关系,体现对中华文明观的基本思考。
  C.材料二首先论述我国农业体系形成的背景,然后强调这种农业体系对农时和社会的影响,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D.两则材料都借用考古学的成果支撑所论述的观点,以坚实的物证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增加了文本的说服力。
  4.华夏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这种说法有何依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观象授时”指通过观测天象运转以确定时间,这种方式在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怎样的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在稻城看太阳
  陈彦
  有人说一生至少应该去一次稻城亚丁,我去了。九十多年前,一个叫约瑟夫•洛克的奥地利人,踏入了这片人迹罕至的秘境,并最早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将这里的绝美风景与人情,介绍给了世界。随之,一个叫詹姆斯•希尔顿的英国作家,根据这些深深震撼了他的地理人文图片,创作了一部叫《消失的地平线》的长篇小说。那时二战已拉开帷幕,这场战争让小说获得了空前的好评。人们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