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与精英教育:虚假的等号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1/6 7:33:41 来源:人民网转载 人气: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如果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超过15%,就意味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普及教育——这是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理论。1947年,美国大量从二战退役的军人由于无法安置而纷纷涌入了大学,首次突破了这一比例;日本紧随其后,在二战后实行美国式教育体制,也在60年代中期成功转型;而一直以贵族世袭制为牢固阶层的欧洲也于70年代中期缓慢进入新阶段。而我国在1999年扩招后的第3年也实现了教育类型的转轨。
此时,中国高校的层次还没有分开。上到一流大学,下到民办学校,还是处于原先精英教育的模式。
以美国为例,现有的5000所大学分为不同的层次,10%的大学属于研究性大学,诸如“常青藤”。一流学校有几个标准:培养一流的人才,保证一流的生源和师资。虽然大众化高等教育是宽进严出,但精英学校以严进严出而闻名,严格的淘汰制和导师制,使得培养出的学生要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领袖,要么许多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
而一般的学校承担培养普通劳动者的任务。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学校都培养精英,但也不是每个学校都培养蓝领工人。
对中国来说也是一样的,一些水平远远不够的学校却也把发展盯向精英教育,造成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混乱状况:好像所有的学校都在培养精英,但其实又都培养不出精英。《大学有问题》的作者熊丙奇认为,这其实是人才培养的严重错位和混淆的问题,而且目前不论什么等级的学校,人才培养定位都是一样的,没有人才培养的个性。他开玩笑地说,如果把两个学校的名字对调,学生之间也很难看出什么差别。
之前,香港大学在90年校庆上,时任特首的董建华表示,要以小规模的教学来培养社会精英,绝不能扩招。
扩招使得师资水平跟不上,教学水平大幅度下滑。而同时为了建设研究性大学的目标,以学术指标为考核标准,教授更多的在忙于做课题,而不是在培养学生。
高校精英教育的尴尬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高益民说,1999年以前的大学生总量少,他们似乎相对容易就走到了社会的中间位置,成为骨干。很多大学生具有一种自负和期待,精英意识浓厚,而这种意识会非常好地促进他们在大学里的学习和个人的发展。
现在,大学扩招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大学生。而近两年来每年有近30%、数量超过100万的大学生根本找不到工作。大学生的精英认同感越来越淡漠。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今年5月曾表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高校目前的主要任务,似乎是降低学生的就业期望——能有份工作就不错了,而一般的学校为了让自己招生有吸引力依然打着培养精英的旗号。精英教育在此面前变得分外尴尬。
曾经有所高校提出把本科生培养成高级蓝领,结果遭遇家长劝导孩子纷纷退学。虽然学生本人的心态已经难觅精英意识的踪影,但父母对于多年教育的投入还是存在较高的回报期望。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搭上高校精英教育的末班车,却没想到要挤过大众就业的独木桥。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精英和平民的问题在中国社会变得非常突出,上层精英联盟的问题容易遭致平民的反感,因为他们垄断着所有的资源,而且通向精英的道路是被封死的。所以,呈现出的状况是,一方面这个社会提倡人人成为精英,大家都会羡慕精英, 然而本应是为老百姓说话做事,为民生民权奋斗的精英形象不在了,越来越多的精英形象的负面化使得社会上反精英的情绪日益浓厚,演变到看到精英出丑全社会鼓掌的畸形形态。
于海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愿意坚持自己是精英的大学生也日益减少。
国外大学的精英教育
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施行着精英教育,甚至一些原本一直施行平等教育的国家,也在近几年逐渐改革,希望通过小部分的精英教育来弥补单一的大众教育带来的弊病。也许这正预示着教育走向的某种趋势。
目前绝大部分国家采取的方式都是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存,两者根据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只是精英教育的来源与发展各不相同:有的是专门培养工程师等高级职业人员的学校,有的则是几百年前的贵族教育保留至今衍变而成。
近年来,美国社会学家特纳总结出了两种精英培养模式:一种是美国式的,即将选择过程尽可能地推迟,所有人都可参加公开竞争,最后产生少数精英,谓之“竞争流动模式”;另一种以英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为参照,即在文法学校实施早期淘汰机制,胜出者接受专门的精英教育,称为“庇护流动模式”。法国的精英教育特点体现在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之间,只有那些高中毕业会考的佼佼者,经过大学预备班的洗礼之后,才能登上大学这一通往精英的坦途
秋风:不培养精英要大学干什么
今日一些大学因为腐败、浮夸而遭到民众嘲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缺乏一群真正的教育精英群体
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前不久曾经说,大学应当培养高级蓝领。相比之下,厦门大学校长倒是个明白人,尽管他把高尔夫球当成精英的一个要件,却难免带上了这个浮华时代的特色。
是的,大学、尤其是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地位的名牌大学,当然应当培养精英。大多数大学,尤其是那些盲目升级或依靠行政权力拼凑而成的大学,自然不必承担这个责任——它们也承担不起来。社会也会放任这些大学全力来追逐商业浪潮,按照人才供需规律运作。
但那些被社会尊重的大学,却应当始终以培养社会的精英自我期许。当然,即便是这些大学,大多数毕业生最终也成不了精英,混得好能成白领,混得不好,或许就是蓝领。但这一后果并不能改变或减轻这些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那就是培养精英。也就是说,这些大学的校园生态、课程安排、教学方式,应当让那些有天赋、有潜质的学生获得优良的道德、人生与知识教育,让他们具有精英的潜质,在未来的人生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即可以扮演精英的角色。否则,大学一开始就照着培养高级蓝领的目标设计各项制度,那样,他们即使遇到需要他们扮演精英的机会,也仍然只具有蓝领的胸怀和才具。那将是大学的失职。
什么是精英?我所理解的精英,其实就是在社会、商业、学术、艺术、公共事务等等各领域各层面中承担协调、组织、领导责任的男男女女们。他们具有公共精神,也具有一定的道德威望和领导才干。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这些精英构成了社会的一个个节点,他们让社会组织起来,形成公共生活。政治精英当然是精英,但在一个正常社会中,只是精英中一个很小部分。更广泛的社会精英、商业精英、学术精英、宗教精英等等与政治精英处在一种既合作、又制约的关系中,让社会不至于被国家吞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