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教育八大尴尬解读与思考

作者:nolaa|  时间:2005/7/23 7:26:2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前言:
  从对《中国德育的另类解读与思考》起步,到《当前教师遭遇的十大束缚解读》,我知道我没有任何理由停止自己思考的脚步。尽管有的时候很累很苦,甚至可以说是很痛,但当我敲打出一行行文字,接受着各位网友的鼓励时,心中涌动着是真实的感动。人生不能没有感动,正如生活不能没有色彩一样。于是,我又把目光投向教育,投向我们的生存空间,搜寻着我们教育生活中遭遇的尴尬,为我自己和与我一样命运的同仁寻找到新生的阳光,用心灵的律动为平凡而短暂的生命留下些精彩的跨越……
  1、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地爬行
  素质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有过高歌猛进的骄傲,但更多的则是陷入到步履维艰的尴尬地爬行之中,因为素质教育较应试教育而言毕竟道行太浅。尽管这么多年来自上而下,大会小会,义正言辞地批判着应试教育之丑,以血泪诅咒着应试教育之恶,用生命的代价控诉着应试教育之罪,大有将其推上历史的断头台之势。可激情燃烧过后,笑看风云的依旧是素质教育旗帜庇护下的应试教育,因为谁也无力改写“考试是教育的法宝,分数才是硬道理”的最朴实最根深蒂固的百姓教育哲学,谁也无力真正动摇有厚重科举文化为背景的应试教育之山?
  众所周知,科举源于隋唐,自上个世纪初才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走下了“神坛”。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毫无疑问带来的
  是“灾难”,这种灾难主要在于诱发了人的功利欲望,奴化了人的个性思想,扼杀了人的潜能张扬,造就了文人不可理喻的软弱……这一点从上个世纪末权威机构评选出来的影响世界历史的100名人中,榜上有名的13位中国人孔子、老子、孙武、赢政、蔡伦、刘彻、司马迁、成吉思汗、李时珍、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袁隆平得到了最好的佐证,因为13位名人仅有李时珍、成吉思汗处于科举存在的历史年代,而这两人却都是未受科举之恩的人。可见科举实在是罪孽深重,它让1300年的中国历史在世界上失去了位置,再来看看科举制度下的状元进士,他们多数人的一生大多是在摇头晃脑地念四书五经,吟诗作赋以谢皇恩,在唯唯诺诺的日子里苟活。个性萎缩,想象贫乏、鲜有创见,认为天下所有的道理都在几本书中,读得昏头颠脑,自以为是,读得一眼障目,不见泰山。当我们的国人还沉迷于科举,追逐金榜提名,一天到晚“颜如玉”“黄金屋”“千钟栗”等话才能吊起读书劲头的时候,西方已经出现了牛顿、伽利略、瓦特。一边是无数的“范进”为了科甲及第疯疯颠颠,一方是斯宾诺沙在昏暗的作坊里打磨镜片。于是,近代地大物博的中国硬是被那些仅有弹丸之地的西方列强烧杀欺辱,这也许就是“科举之路”的最好“回报”。
  尽管科举制度因为它残害生灵堕落民族贻害国家而被废除已近百年,但谁都清楚,它的阴魂依旧在中国大地上舞蹈,以它特有的魅力旋转起美丽的诱惑灿烂的旋涡,感召着陷入竞争夹缝生存的普通百姓萌生突破命运的希望。尽管在这样的希望中,可能会失掉爱迪生,会毁掉爱因斯坦,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的巨大实惠,又有多少人能抗拒得住呢?如此这般,应试教育深得人心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较量中之所以举步维艰,尴尬爬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给百姓的生活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与希望,让他们能切身感受到素质教育就是比应试教育好,而教师作为普通百姓的一个特殊群体,更需要优先享受到素质教育的恩泽与光辉。
  让素质教育摆脱尴尬放步前行,使教育回归到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的体验……最主要的就是要让我们的百姓能真实的享受素质教育的恩泽与光辉,尤其是作为普通百姓中特殊群体——教师,更要让他们享有优先的享受权,走出目前生存遭遇的沉重。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征服民心,赢得师心,从而调动起广大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引领着家长、学生享受美丽的教育。
  2、思想理念,外国“月光”普照中华大地
  “中国教育为什么举步维艰?最根本就是缺少我们的‘教育领袖’,因为只有领袖的聪慧与才智才能真正在累并快乐着承受着脆弱着抱怨着的戴着镣铐跳舞的教师们实现精神的突围。可以这样说,尽管这是一个崇尚多元的时代,但这个时代需要领袖。因为只有有了智者的开拓,我们才能早日走出沼泽,淌出泥潭……正如我们的红军能摆脱几十万大军的尾追堵截,能够在荒芜人烟环境恶劣的雪山、草地绝处逢生,没有领袖的大智大勇是实现不了这最苦难最伟大的人性美的超越。为此,我们的教育呼唤领袖!”这是我两个月前在新教育在线宏观教育论坛抛出的《教育呼唤”精神领袖》的讨论话题。此话题一出,立刻引来众多网友的热切关注,点击率回帖数一路攀升。大家都有同感,当今的中国教育之所以病态百出,就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思想家。因为只要我们放眼四顾,会很尴尬地发现不管是“以人为本”、“教育民主”“终身学习”、“人文精神”等前卫的教育思想,还是“完美教学”、“多元智能”、“课程资源”、“建构主义”、“最优策略”“模式研究”、“对话共享”等先进的教育理念都是“舶来品”,几乎没有一项是国人发明创造的。
  众所周知,我们古老的中国有5000的文明史,早在2000多年前就诞生了闻名世界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出来的诸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教育思想依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孔子似乎成了中华大地永远定格的丰碑,2000多年里竟没有一人超过他的声名。而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同时代的道家、法家、释家学说,竟然断送了中国的延续文明的梦想,用诸如“君要臣死,不得不死”“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糟粕思想诱惑压抑愚弄着平民百姓,从而剥夺了中国人生成思想诞生智慧的“土壤、空气、光线和场地”。当西方一个个思想巨人精神才子傲然挺立,如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牛顿的“我不需要假说”、康德的“不经过理性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爱因斯坦的“上帝不掷骰子”等思想普照大地引领世界的时候,我们的国度却依旧在中庸之道中孤芳自赏夜郎自大。于是,英国人的几艘战舰就将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以及被愚弄了毫无个性的国人从此推向了屈辱和灾难。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征战,随着一个巨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振聋发聩的宣告,中国人才结束了噩梦,重新站起来做人。而触动国人灵性的激起国人斗志的改变国人命运的还是人家外国人的思想。
  中国人虽然站起来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只要我们细数才感觉我们是个无“学”的民族,把我们今天在小学、中学、大学所使用的教材,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检视一遍,除了中国语文、中医中药、中国戏剧、书、画等极少甚至难以称作“学”而只能称作“术”的“土产”之外,在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哲学、教育学都不是中国发明与创造,因而我们中国大地上很多地方尤其是教育依旧感恩着的是外国人的“月光”。其实,我并非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尤其是在这个属于知识经济世界共融共享资源的年代,很多东西已经没有了界限,但我相信许多国人同我一样都觉得有些不平,为何我们拥有5000年文明的华夏民族就不能为世界贡献出先进的思想超前的理念,就再也诞生不了如孔子一般的思想巨人挺立在世界的潮头浪尖,好让国人扬眉吐气一回?
  当然,要走出尴尬,决不是继续崇古、复古,大量制造易经、老子式的混沌文献或论语、孟子式的独断式文献;也决不是崇洋、媚洋,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以大量引用新问世的洋概念、洋名词为时髦,毫不知其实际所指,便胡乱针对中国的现实张冠李戴,虚张声势,哗众取宠。而是需要我们的教育引领我们的学子从小就信仰“真”,追求“善”,热爱“美”。
  3、尊师重教 ,时常被口号亵渎的美丽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尊师重教之风也劲吹了上千年。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等口号声如惊雷般激荡神州大地,并将每年的9月10日法定为教师节,凡为师者无不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然而,近二十年过去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愈来愈多的老师却在“尊师重教”的关照下活得沉重而脆弱,甚至有的走上了不归路:今年3月28日11时30分许,家住本溪县小市镇站前社区17号楼5单元602室的戴某像往常一样回家吃午饭。可推开门后,他吓呆了:妻子张某和8岁的儿子都面色青白地躺在地上。他颤抖地把手指放在两人的鼻孔下,发现他们都停止了呼吸。戴某赶紧报了警。警方询问报案人后得知:张某是初中教师,平时工作很要强,在单位的工作也很出色,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28日早晨戴某出去上班,中午回家后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经过现场勘察、技术鉴定及被害人张某现场留下的遗书查明:张由于工作压力大,厌世,便用抹布堵住亲生儿子的嘴,令其窒息死亡后,自己服毒自杀。
  一个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的教师为了摆脱职业的压力和着她可爱的儿子就这样去了,而更多的老师还得默默地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以及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盘剥”,无怪乎一位校长无奈的慨叹:“从我身边的情况看,“厌教”情绪象瘟疫一样在迅速蔓延,其后果很快将显现。怎么办哦?!。”是啊,我们的公仆们大会小会上高谈阔论着尊师重教,而暗地里却紧缩教育经费,克扣教师工资,征收“苛捐杂税”。前些年,要不是国家强有力的干预,不知有多少老师会因失去最起码的生存保障而逃亡。眼下,尽管绝大多数教师的工资有了保障,但在“尊师重教”美丽口号下,又有多少人真正关注过教师不堪重负的心灵,又有多少人求真务实地替广大教师分忧解难,又有多少人会把最重的资金投向见效不快周期较长的教育。于是,在沉重的负担下,在激烈的竞争中,在苛严的规训里……我们众多的老师拿什么去坚守教育理想,迷茫中又怎能不被逼到了近乎崩溃的边缘?
  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是“科教兴国”的前提与基础。请以“尊师重教”的名义,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请以“尊师重教”的名义,为我们教师的心灵松松绑吧,让我们能在快乐与自由中舞蹈出教育的美丽,造福千秋万代。
  4、学校文化,柔弱中飘摇的小草
  提起校园文化,我得从身边的一件小事说起:为提升教师的素质,笔者所在学校每年专门为教师提供一百元的购书款用于博学工程。然而,在近日举行的“博学工程”展览时,全校百余名教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能认真读书做笔记的不足十人。绝大多数教师为应付检查只草草在书上勾画了几笔,有的甚至还拿旧书来滥竽充数。其实类似上述的教书人不爱读书的事例,在当前的学校教育生活中较为普遍。如此尴尬,不能不说正是长久以来校园文化严重贫血的一个缩影。正是校园文化的“贫血”,使我们的教师失落了对理想和有意义生活的追寻,只能苦苦挣扎于三尺讲台,苦心孤诣执着于用分数来打通学生的升学之门,在浮躁的现实和虚无的精神支配下,在内部管理体制动辄以“下岗”“走人”的精神奴役下,逐渐步入迷惘的泥潭,从而失去了对教育和教育对象热情真实而又勇敢的关怀和触摸。而学生则在应试“招魂”下,在题海里挣扎,在作业中爬坡,在斥责强制中长大,少有学生与莎士比亚、普希金、雨果、巴金展开跨时空的心灵对话,与贝多芬、德彪西、阿丙展开情与情的交流;与黑格尔、马克思展开思与思的晤对,沉醉于凡高、达芬奇、徐悲鸿的色彩与线条中,感受生命的脉动与震颤,而一些渴望自由且缺乏免疫力的孩子也就很快被“爱情+武侠+暴力”的影视书刊“灰色+黄色”网吧所诱惑,接受着将爱情缩减为性,将精神缩减为感官享受,将大自然缩减为豪华装饰的污染,最终让精神沦落为“灵魂的空场”。于是,师生的生活因缺少诗歌、音乐、绘画、哲学的参与,失去了精神的放牧,损伤了理智和创造的活性,弱化人性中的情感,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与建构,让心灵情感逐渐走向沉重、荒芜与僵死,最终丧失幸福人生。而教育应该有的“天下为公”的高迈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风骨,“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操守,“先忧而忧,后乐而乐”的博大胸襟,“位卑不敢望忧国”的内在精神,“无为而不为”的理性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则等也就逐渐褪色为“伪圣化”的标签或是被彻底的抛弃和遗忘。
  校园需要营造一汪健正而纯洁的沐浴心灵的文化深潭,才能使师生在向善、启智、审美、舒展性灵的空气中接受情理通达、才智清明、视界敞亮的触摸,让年轻人的心激荡。当高洁的文化陶冶着教师心灵的时候,教师就能以审美的态度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驻足于感性生活,怀揣着冷暖关怀,用活泼欢跳的生动情感去正视世俗生活中的欲望和感觉,看到职业生活的意义,看到学生纯洁心灵的美好,看到潜藏于人的生命的力量,看到又教育所营造的世界的奇妙,为学生小小的发明陶醉,为学生的不幸流泪,为集体的成功欢呼,为学生的失利而难过。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潜心修养、独善其身、积极创造,寻到那一直在深情地呼唤着他、祝福着他的美丽女神,从而培植学生热情的人生态度,唤起学生心中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和向往,并引导学生自信而勇敢地走向社会,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当高洁的文化陶冶着学生心灵的时候,就能给学生一种精神的支撑,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智慧,在主动参与中成长,在独立探索中起飞,在自主发展中成熟,任思绪在文化的天地里自由翱翔,用热情体验生命的律动,领会和感悟校园生活的深刻意蕴,在品悟浑然中获得人生的睿智……
  校园呼唤丰厚的文化,只有在文化熏陶下的教师,才能真正品味到充满诗意的教育人生:
  “我从古老的童谣中走来,韵味悠长的童谣里浸润着爱的音符;
  我从青春的脚步走来,且行且吟的脚印里撒满了爱的阳光;
  我从生命的花圃中走来,姹紫嫣红的花朵上挂满了爱的露珠
  此生,我将注定为爱忙碌,犹如屋檐下面筑巢的春燕
  让我们为爱忙碌,用爱造句!”
  5、教育产业,非议声中的悲喜消费
  说起教育产业,可以说是中国教育近几年最热门话题。由于是新鲜事物,自它诞生之日起,就遭到了各方非议,赞成者、反对者、欢迎者、责骂者各执其词。赞成者普遍感到,发展教育产业,鼓励教育消费是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好事,有益于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反对者则认为“教育产业化”剥夺了穷人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等于消灭了他们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而让他们永远沦为无知愚昧的苦力。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自教育产业生长于中华大地,就逐渐流行开来,眼下四处都能见到它存在的影子。远的不说,就拿笔者所在学校来说,每年小学毕业250人左右,而能按考试升学的重点中学指标仅有50余个,剩下的则分片划到一般中学去接受义务教育,但每年真正去一般中学就读的学生都没超过50个,其它的150人则是交1—4万不等的择校费后进重点中学就读。换句话说,为了能让子女享受到所谓的优质教育,单笔者所在学校的家长而言,每年就得支出几百万的额外教育经费。尽管家长们的巨额投入并非心甘情愿,但在“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面前,也只有默默地承受。倘若基础教育阶段受教育产业的影响教育消费还处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阶段,那么高等教育名目繁多如狼似虎张开血盆大口漫天要价的收费则成了“宰你没商量”。难怪我们的普通百姓这一两年视教育为洪水猛兽暴利行业贪婪的黑洞!
  近几年,教育产业的兴起,的确给教育注入了不少的生机与活力,不仅满足了部分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而且还让一些学校*家长的消费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师员工的福利待遇,但其负面影响也逐渐凸现出来,受教育产业的影响,教育收费的超乎寻常的快速增加,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劳动人民被高昂的学费压迫得喘不上气,造成了很多普通家庭对子女上学开销的畏惧,小康人家,只好降低生活标准,勒紧裤腰带给孩子交学费;温饱人家,只好砸锅卖铁甚至卖血卖淫供孩子上学;贫困人家,只好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地借钱、借高利贷,被迫陷入“先要赚钱,再去读书”的艰难困境,有的甚至被逼上绝路。据《中国农村报记者》最近就农村教育问题进行调查时,不少老师反映,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一些地区,实际辍学率高达40%。而教育产业化同时也让学校教育的教育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反教育的行为时有发生。由于升学质量成为了多数学校拿来牟利的工具,校级之间常常展开恶性竞争,从而让功利教育泛滥成灾。广大家长因高额投入渴望回报的心里,患上了严重阻碍教育良性发展的教育病,过分压抑并桎梏着孩子的需要,使不少孩子在不堪重负中陷入绝境……难怪一些有识之士高呼教育产业化是拿一个民族的未来作赌注,它将吞噬整个民族的希望。
  当然,教育产业到底何去何从,让其存在或是毁灭。就目前来说,还没有定论。最后,我借用大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凡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把答案留给未来,让时间去证明一切吧!
  6、老师家长 ,合作伙伴成“天敌”
  说起老师与家长的关系,我先从本学期放假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校长在全校大会上通报的一件事说起:一位刚毕业学生的家长在领毕业升学成绩那天知道孩子落榜后给校长去了一个电话,说自己在某个老师手下已经承受了四年,今天终于可以发泄了……当然校长并没有把家长滥骂该老师的内容通报出来,只是用了“简直不堪入耳”来形容家长辱骂。为此,我不免又想到了去年我的一位同学因某个家长的再三请求收费给该孩子补课,没想到毕业时该补课学生因没有考上,家长就翻脸不人人,在校长哪儿告了我同学一状,结果我的同学不仅受到了学校的通报批评扣发当月奖金,而且还失去了当年晋升职称的资格,可谓损失惨重。其实,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近些年来随着功利主义教育的蔓延,教育消费的悄然兴起,本该是教育合作伙伴的老师家长间的关系逐渐走向冷漠与功利,让本该纯净的校园一时间刮起了“人情风”,而在教育问题上,许多老师们开始纷纷指责家长,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现在的家长太溺爱孩子,让孩子随心所欲,有错也不加以指正;学生在家的时间远远超过在校的时间,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胜过学校的教育;现在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通过种种方式给学校施加压力,而没有多少家长重视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孩子出现的教育问题都是家长一手造成……。而家长们也不甘示弱,很多时候就当着孩子的面对教师横加指责,说现在的老师缺少师德,利用家长办这办那;有些老师平常不认真上课,但对于从事高价家教却十分积极;有时甚至将一些道听途说的批评老师的新闻,添油加醋地传播一番……如此这般的尴尬关系,使得原本有的家访传统在许多老师身上悄然丢失,而家长把进学校与老师面谈也视作是“洪水猛兽”。
  探究老师家长的关系为何如此尴尬,这不能不说都是应试教育下功利盛行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惹得祸。因为就家长而言,面对竞争愈来愈激烈一切都以文凭论高低的现实社会,一心“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他们不得不从功利角度设计来孩子的未来,再苦、再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为今后成为“人上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说,现在教育消费逐年看涨就是最好的例证。但学校教育优质资源毕竟有限,一些家长节衣缩食投巨资虽然能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但不一定就能寻到心满意足的好老师,因为就目前而言,家长虽能花钱进名校,但决没有资格选择老师。不过虽然没有资格选名师,但还是可以用物质去“贿赂”老师,以求让自己的孩子得到特殊的关照。如此这般,当家长认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达不到自己期望值,尤其是能决定孩子命运的分数距自己的要求甚远时,势必就会在心理失衡中抱怨或是责难,甚至反目成仇。而在这种家长期望挤压下的教师,所面临的精神压力可见一斑,更何况老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还要进行学校所要求的各项改革,因此每个家长的期望不可能都得到相应的满足,当老师遭遇到家长学校有形无形的指责时,势必也会在不平中抱怨或是责难家长。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利欲熏心的教师,打着这样或那样的旗号,要挟学生或是家长拿好处得恩惠,让广大家长在承受中愤怒。如此恶性循环,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自然就走向了紧张与漠然,甚至相互攻击。
  要走出目前老师和家长业已形成的尴尬“怪圈”,家长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单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去设计孩子的未来期望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老师更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品质,用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丰厚的学识底蕴赢得家长发自内心的尊重。
  7、法律法规,苍白无力的文本
  提到与教育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可能绝大多数老师会同我一样漠不关心,不管是《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还是《学校体卫工作条例》《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在我们老师的眼中似乎都仅仅是一种文本的形式。其实这种尴尬的产生并不是说这些法律法规不重要,而是在中国这个长期实行“人治”的国家,人们的法律法规意识普遍淡薄,尤其是手中握有权力之人,只要不造成重大的损失与恶果,不引起民众的公愤,到处都可见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等现象。远的不说,就拿去年暑假,笔者所在地区的一教委领导曾在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大会上发过这样一通牢骚:由于去年国家为减轻农民的负担在农村实行了税改费的优农政策,为了不影响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国家向笔者所在地区拨款了一百多万元教育专项基金。没想到的是,这些专项教育基金分拨到各镇乡,那些公仆竟公然挪用没有把一分钱用到教育上。为此,我们的这位教委领导义愤填膺。如此严重违法,谁去追究其法律责任?没有,因为我们的那些公仆就是“法律”,而这样的事情又比比皆是,一旦追究起来,可能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就要陷入瘫痪。再比如,本学期期末期间,笔者所在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状告某老师随意把其它挪做它用,为消除影响,学校就在这个年级展开调查,结果查出这个年级所有的老师都有过这样的行为。于是,学校对这个年级的老师按照情节轻重作出了相应扣发奖金的处罚。对于这样的处罚,该年级的老师表示强烈不满,其理由有二:一是这种现象不是他们年级才有,为何只查他们年级;二是当全校普遍出现这样的现象,难道领导不负有管理责任?老师们的质疑,校方并没有采纳,原因很简单其它年级没有家长投诉,而对领导的失职校方没有做解释,因为谁都清楚,我们的领导不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如现在不少学校流行的,倘若在领导授意下的造假作假老师们可以畅通无阻,若是老师个人造假作假就格杀勿论。可以说“人治”的泛滥,使我们的广大老师对法律的神圣失去了起码的信任,因为信任的失去,法律意识自然就淡薄,而将这种淡薄的意识带到工作中去,自然就同样以“人治”的威权教育管理学生,近几年在老师中再三强调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决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我们老师在工作中也少有人会拿起《教师法》等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去年,在我们重庆发生的在全国教育界引起掀然大波的一起一教师状告学校遗失教案案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是极其罕见的“珍品”。
  要走出目前的尴尬,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提高广大教师的法律意识。除了教师自身应该多加强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应该自觉成为守法的模范,而且时时刻刻都要注重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手中的权力应该受到有效的监督。只有这样,法律法规才不会尴尬的成为苍白无力的文本,“法治”才能真正取代“人治”,而“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的观念就会土崩瓦解,而尊重法律维护法规的行为就会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不过,要达到这样的“法治”高度,就目前来说还比较遥远。
  8、义务教育,收费泛滥成灾
  第一次听到义务教育这个新鲜的词汇,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还是个初中生。尽管我还是个学生,但听到改革后的中国就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也许我和许多国人一充满了兴奋与期待,因为普通老百姓的心中义务教育就意味着读书不再交费了,这对穷人家孩子来说简直就是“福音书”。然而,义务教育终究不是百姓期盼中的免费教育。不仅如此,随着普九进程的逐步展开与实施,义务教育愈来愈变味为收费教育,而且到上个世纪末简直可以说是泛滥成灾。据不完全统计,教育乱收费问题自1995年以来连续治理已近10年,最近5年来,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共组成数万个检查组,检查了47万多所小学和12万多所中学,查出中小学各种违规收费5年合计15亿元,清退10亿元;查处乱收费案件3万余件,有4600余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但由于造成乱收费的社会原因复杂、治理力度不够,其势头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由于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的肆意横行,在加上高中、大学教育的市场化商业化,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堪重负,一些边远山区的学生辍学逐年上升,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四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所标榜的“义务教育”无形地成为当前教育最大的尴尬。
  翻开世界的义务教育史,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是强迫入学而不实行免费的阶段,在德国始于1617年,在北美殖民地始于1642年,日本始于1872年但。没有一个国家提供了不免费而能实现义务教育普及的先例。其二才是真正普及性的实行免费教育的阶段,它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贺拉斯等人倡导的“免费公立学校运动”,这样才使义务教育得到了真正的普及。可以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如果说,各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那么第二个阶段恰恰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为此,德国花费了270年时间,才从失败中清醒,日本则走了28年的歧途后痛改前辙,急起直追;许多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跨越了上述第一个发展阶段,在推行义务教育之初就宣布免费。而我们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义务教育由于一开始就只能步入义务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也许就注定了义务教育的尴尬。而教育经费3.19%投入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比,就是发展中国家4.1%(1998年的统计)的教育投入也达不到,再加上物欲横流的利益驱动,巨大的经费缺口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等也就自然成了许多基层政府和部门乱收费的由头和借口,因而名目繁多的乱收费也就成了中国教育的“一大景观”,教育也就在金钱的污染腐蚀下沦落为商品,背上了莫须有的众多骂名。
  鉴于目前的情况,中纪委二次全会提出,今年治理教育乱收费主要有两大重点:一是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中小学校坚决落实“一费制”,二是在大中城市公办高中严格执行招收择校生“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政策。教育部近日也提出,今年要做好包括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听证制、校务公开制和收费公示制度在内的十项工作,从严治理教育乱收费歪风。但这样就真的能制止住一已成为教育的乱收费吗?答案的肯定性只有由时间来证明。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今的择校费依旧居高不下,许多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家长们似乎已经在无可奈何中默认了这样的不合理收费。
  中国的教育要真正走出这收费泛滥成灾的尴尬,路也许只有一条,那就是让义务教育真正实行免费教育,但它的实现需要时间,因为中国的人太多了,中国的钱太少了……

文章评论

共有 9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雨雪飞 于11-11 21:36发表评论: 第9楼
  • 读后感慨万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这种智慧的声音,更需要智者的行动。
  • 张秀丽 于07-19 21:57发表评论: 第8楼
  • 校园需要营造一汪健正而纯洁的沐浴心灵的文化深潭,才能使师生在向善、启智、审美、舒展性灵的空气中接受情理通达、才智清明、视界敞亮的触摸,让年轻人的心激荡。
  • 于12-23 14:50发表评论: 第7楼
  • 中国教育的尴尬绝不仅此8个方面。还有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低,文化素养低,实践能力低,自主研究性差;中等职业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招不到学生,不开职业课或没有师资、设施;高中学校招生时人
  • 李飞刀 于04-18 23:25发表评论: 第6楼
  • 小老师的无奈。
  • 普通教师 于12-14 13:23发表评论: 第5楼
  • 随着新课程的展开新教材的使用,对高考的升学率及重点率的追求是愈演愈烈。目前来看,首先建议各项专家组、调研组之类的活动深入到农村学校去,不要总是停留在城市,停留在重点中学。其次,目前
  • 渭水牛 于11-05 10:19发表评论: 第4楼
  • 教育的尴尬,也应该是中国社会的尴尬。社会的人情化能给真正的中国教育什么机会!
  • zrldb2006 于04-09 08:36发表评论: 第3楼
  • 說的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