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于衷,文发于外——引导学生丰富情感、写出个性的一点认识
作者:天祝一中 陈得贵 时间:2006/4/3 18:47: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但是,目前许多学生还不善于梳理自己的情感,抑或情感较冷淡,不善于品味自我的内心世界,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往往无动于衷。所以,引导学生有“情”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首先,要引导学生自我“唤醒情感”,即引导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对待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生活,品味人生。一个人只要以满腔的热情去学习、工作、处世,他就会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会对许多东西感兴趣,因而,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就会撞击他的心灵,从而产生一种深刻的情感的体验。走在泥土的路上,可以感觉到脚下的塌实;远眺山川河流,感觉充满诗情画意。请看下面这段文字:“独坐在山石上,我可以悠闲成山;涉足于清涧中,我可以明丽如水;牵一片白云走动,我便是天上的仙人。这才是旅游的心情呵!这游山的兴致,哪里用得着刻意去装出来?!/突然觉得,游山戏水者若是你的心沉醉其中,那真是应了‘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明明置身山水之中,怎可只有三迭泉才让你陶醉?/一片云在飘。有人说是风动,有人说是云动。其实那是你的心在动。/最美的景色是人的心情呵!”(邓皓《最美的景色是心情》)的确,“最美的景色是人的心情呵”,有了“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一切生活的经历只有转化为积极的内心情感的体验,才觉深刻,才有韵味。一个薄情寡意,对生活冷淡的人,是不会对生活有较深刻的感悟的。一个人心理上的淡漠必然会导致对事物感觉的迟钝和淡漠,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开始置若罔闻,甚或无动于衷,漫漫地会陷入一种“感觉惰性”,多彩的生活触动不了自己的情感世界。所以,首要的是要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学会品味自我情感,学会用“心”感悟人生。于漪说过:“现实生活纷繁复杂,用‘心’观察,用‘心’发掘,用‘心’体验,就会发现,就会惊喜,就会陶醉。只要练就一双慧眼,就能享受到其中的愉悦。”(《<我这样学写作>序言》)(《中语教参》2004/3)
其次,要引导学生“丰满情感”,即要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而细腻。
1、 善于联想和想像。通过联想和想像,会把现实与过去、未来联系起来,会把此事与彼事联系起来,外在事物就会激发起自己的某种情思与灵感。例如绵绵细雨、滔滔江水与无尽之愁,亭亭松竹、小小野草与气节和顽强,不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怎么能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呢?善于联想和想像,就是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就是具有了对美的感知。清风明月,高山流水,就可以涉笔成趣,就可以寄托情感。不会联想和想像,思维就显得肤浅,情感就显得单调,也就谈不上作好文章。
2、 要求细腻地描写。大凡有个性的文章,都是有细腻文笔的作品,而细腻的文笔又是细腻情感的反映。要求学生细腻地描写,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去细心观察,细心体味,就会逐渐增强感悟能力。文笔细腻自多情。
第三,要引导学生“积累情感”,即要求学生勤于写作,勤于积累,大胆抒写自己的心声。作文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真实地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同学们在生活实践中或阅读文章时,常常会因一件事或者一篇(段)文章激起自己情感的涟漪,若能够及时地捕捉到这时自己心灵闪烁的火花,真实地记载下来,久而久之,就会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就会逐渐进入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境界。到了这种境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触动自己的情感。面对一处美丽的景色,会涌动起热爱、赞叹之情;见到某种社会现象,会引发出分析、思考的情思……积累的多了,内心就会涌动起表达的激情,不吐不快。这种情境下写出的文章,就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自己生命轨迹的记载,再也不是拼凑编造出来的虚假的东西。所以,有“情”,是一个人感悟生活的前提;有“情”,才会使作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个性飞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