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刻,我们都很快乐

作者:南桥中学 戴军花  时间:2006/1/25 20:41: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这是一堂现代文阅读课,我们的任务是完成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和学习。
  在共同交流了鲁迅的信息后,学生都感觉鲁迅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的童年一定也与众不同。但通过学习了百草原的内容,他们都觉得其实鲁迅小时候也和他们一样充满了童趣,并非象他们觉得的伟人的不同。甚至有同学在下面说我也找过蜈蚣。于是我放下了书本,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开始他们以为我生气了,低着头,噤若寒蝉。
  在我再次表示“老师很想了解你们童年时玩些什么”的话中,终于有一位同学举手了。于是他讲了自己小时候在农村钓龙虾,如何找鱼饵,如何找龙虾,不料却钓起了一条水蛇的事,引得全班大笑。听着他的故事,我也仿佛回到童年,想起自己认为龙虾在靠近岸边就唾手可得的,就伸手去抓,却没想到虾的行走方式是后退的,于是就摔进诃里。想起那时狼狈不堪的样子,我不禁“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同学见我也笑了,于是举手的多了。他们讲述的故事形形色色:有玩炮仗把老家的柴堆给烧着了;有为做毽子,晚上守在鸡棚旁“守棚待鸡”拔鸡毛,第二天被公鸡追着啄而仓皇逃跑的;有为了做沙包,把妈妈要为自己做裤子的布料给剪了遭来一顿臭骂,却仍玩得很高兴的;有到竹园里去挖竹笋的;有在放学路上回来,偷摘人家的蚕豆,几个小伙伴用砖搭成简陋的灶煮豆吃的;……听着他们的故事,我仿佛也回到了童年,仿佛和他们一起经历了惊险又快乐的生活。突然,我有一种也想参与他们的回忆和交流。“你们想不想听老师儿时的事啊?”,我脱口而出。“想——”异口同声的回答里满是期待。
  看着他们的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我打开了话匣子,心里的件件往事宛如就在昨日:春暖花开的时候,在家里翻箱倒柜地找细长的玻璃瓶,和伙伴一起到破旧的房子处,用很细很细的类似花杆样的小树枝,在墙缝里挖蜜蜂。挖多了,就采几朵菜花,养在瓶里。和小伙伴比谁的多,谁的蜜蜂大,最后有几个大胆的捉出蜜蜂,把它尾巴处拗段,吸里边的蜂蜜,甜甜的;赤日炎炎的夏天,趁大人睡午觉的时候,自己用竹竿、铅丝、网袋扎成一个网兜,和小伙伴去抓知了,晚上放在蚊帐里让它捉蚊子,却被它吵得睡不着觉,恼羞成怒地把知了赶出了蚊帐,倒头便睡;当庄稼收割时,提着小铁桶,一个人偷偷地到水田里捡怕水而爬出来的蚯蚓,准备拿回家剖开、晾干,做药材换钱的,没想到小伙伴们都早早地来了,于是一场比速度、比眼力的比赛就开始了,到最后还是几个一起回家做药材;寒冬腊月时,家后的小河上总是结成厚厚的冰,常和小伙伴们到上面去走,一不小心,踩了个洞,把妈妈新做的棉鞋给浸湿了,怕挨骂偷偷到煤球炉上烘,结果却烘焦了,黑黑的洞,最后还是挨了顿骂……学生们听着我的故事,十分的认真,不时为我儿时的傻事来笑几声,脸上都露出笑容,似乎是在听朋友讲述她的故事。那刻,我感觉不是在给学生上课,而是和朋友在交流。课堂的气氛,空前的融洽、和谐。
  我问学生:“你们觉得小时候快乐吗?”他们都说快乐。
  “那为什么觉得快乐呢?”我又问,学生回答说因为玩的很开心。
  “那现在你们也有很多的玩具呀?难道玩现代的高级玩具不开心吗?”我再问。
  有学生又说“那不一样,那时都和小伙伴一起玩,在农村很自由,很快乐的!”
  “哦,原来玩的地方不同,那么以前你们在农村玩觉得快乐,关键是因为你们在大自然中的原因吧?”
  学生恍然大悟,都说“对!”。“很久前的事,老师还记得很清楚,因为我很怀念那段生活,很喜欢那段生活。其实老师是喜欢……”
  “大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
  没等我说完,学生们都已经把我想说的说出来了。“对!那么鲁迅先生写‘百草原’的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我知道!”“我知道!”……教室里“我知道”的声音此起彼伏,于是本课想要解决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上罢此课,我感觉这堂课应该说是成功的。因为它将二期课改的精神渗入其中,真正体现了“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这一点。本堂课,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我运用让学生做小记者的方式来做到课堂拓展延伸的环节,是因为我所面对的是中学预备班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又对任何事充满好奇,对新事物乐于尝试。传统的分析方法既圈定了他们的学习方法,又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这样往往会让学生的思想开溜,听课效率较差,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电视等媒体中见到的伶牙俐齿的记者有一种羡慕、崇拜之情,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体验记者的工作,对他们来说是新鲜的事,学生当然就容易接受;而因为是同学采访的问题,被采访者也就没有了因对老师的畏畏缩缩的了,当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了;同时教师也参与了此次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兴致更高。于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来理解文章作者的感受,从而来理解文章的主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开发时间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用学生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新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趁个中体验、感悟、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了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教室里充满了笑声和讨论声,又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原本就是无处不在,将课堂学习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以一册薄薄的课本为引,去领略更丰厚醇美的“大语文”。在情理交融的世界里,经历生命的一次次感动,接受灵魂的一次次洗礼,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学会学习。如果学生因此能够努力做一个文明、正直、善良的人,做一个迎难而上、敢于尝试,善于思考的人,这便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了。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层次,才能努力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成为宽松民主、充满生机与活力、诗意与情感的课堂。我将以此为目标,不懈努力与追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