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花儿香

作者:陈海平  时间:2005/11/11 20:46: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二十年,不敢说全心全意,却也一直在探索教改之路,成果也有,获得的荣誉也不少,但从没达到内心所期望的境界,因此,我的事业之路便充满了挫折和痛苦。于是,近年来心里常常升起这样的感觉:也许,此生就这样虚度了。孰料,一次短暂的“红杏出墙”经历却给我提供了走出心灵魔圈的机会。
  那是2001年秋天,朋友邀我到某中专学校兼职。这所学校以培养化工医药行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生源多来自于中考落榜者,其水平和基础远低于我所执教的重点高中的学生,语文又是文化公共课,由教师自定计划、授课、命题考核,教材课文多选自我捻熟的中学课本。环境如此宽松,薪酬不错,时间也允许,于是我毫不犹豫的“出墙”了。
  朋友说不用备课,完全可以把我本职所授的内容降低难度照搬过去。但一切自己做主的诱惑太大了,费了一番思量之后我决定彻底出格,完全抛开中学语文的现行套路,着眼于学生就业后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为目标,以课堂为唯一教育环节,以部分课文为材料,实施互动教学。一个学期下来,效果出奇的好,考试是我一手包办的,学生自然人人过关,教学评估是学校组织的,学生竟然都给我打了满分,更重要的是,这短暂的“出墙”经历在我的职业生涯里积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挥之不去时,竟感到它们比我二十年的本职积累还要多、还要重。这里,选择几个亮点描述于后,供诸多同仁参考。


  我想改变我自己
  “……初中时,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由于学习不好,缺乏自信,我不愿与人说话。现在,来到新的学校,我要改变我自己,我想利用老师给的这次机会与每一个同学握手,我要看看我有没有这种勇气和胆量。”
  说完这篇话,这个同学就走下讲台,在一片哗然中开始了他的握手之旅。他笑容可拘的走到每一个人面前,镇定的伸出右手,文雅的与每一个人握手,并清晰而坚定的说上一句:“很高兴认识你。”同学们始乃惊愕,继则不约而同地配合,最后,54个人同时奉献上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是第一堂课上的一个场面。面对新生,我经常采用这种办法开始语文教学。不同的是,这次我确定两节课100分钟只做一件事——所有在场的人都要向同学介绍并设法让大家记住自己。我告诉同学,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在公众场合讲话的能力,因为,从这所学校毕业后大家就要走上工作岗位。
  在5分钟的准备结束后,我先做了示范,听到“我们学校有四个语文老师,我是第五个”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我停下来扫视全场,然后又重复了一遍。这时有个胆大的嚷到:“你是临时的!”刹时,全班爆发出第一次笑声,还夹杂着零零星星的掌声。我趁机提出要求,每一个介绍者都要到讲台上来,台下的要鼓掌,要笑,不明白的,还要提问。然后宣布“自我介绍”开始,准备好的可自行上台,不必举手示意。
  等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时光是漫长的。这些初中时在老师视野之外的同学,中考的失败者,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参与这种活动吗?尽管内心充满了焦虑,我还是满面微笑的用鼓励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同学。约两分钟后,一个同学上台了,我带头鼓掌。
  这个操张家口口音的同学磕磕巴巴的说了有三分钟,说的什么,大多没听清,但他一上台就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我抓住这一点点评道,张家口的XXX,我记住你了。你这个开场是成功的。
  接下来的活动就顺利的多,受到鼓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上台,或面红耳赤,或怪象百出,或嗫喏不清,或南腔北调,都在我的调动下获得了同学热烈的掌声,有几个甚至在一片嘈杂中成功的回答了台下同学的提问。上台不再是可怕的事,紧张多抛之脑后,从未成为中心的自卑心理也被跃跃欲试的心态所替代,“自我介绍”完全进入了自动状态。
  望着这一张张高度兴奋的面庞,我对自己说,成功了。就在这时,一个姓苗的男同学的发言将气氛引向了高潮。他简单的向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后,说出了此节开头时的一篇话。当时,我除了帮助他完成“握手之旅”外,还不吝词语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的发言是一个创举,说其表达的愿望,表现的态度和心理正是我们中专语文学习的目标,还说,他的发言是我们这次课成功的标志。
  现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当时的情景,苗同学与大家握手的情形仍历历在目。这个案例使我相信,只要教师真心提供平台,学生就能在表演中完成自我教育。                                                   
  美丽的谎言——记它一辈子(之一)
  教《劝学》时无奈动用了说谎手段。
  事情是这样的。我想让学生完成背诵全文的课后作业,但我深知,这些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如果把他们放到中学,属于素质、基础、学习积极性三最差一类,要他们背过课文基本是幻想。果然,我一念课后的要求便引来一阵嘘声。对此,早有准备的我不慌不忙的抛出了诱饵:
  我说,借助注释能读懂古文是现代知识分子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将来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学古文并不难,难在方法是否对路。我这里有一种方法叫“记它一辈子”。具体办法是,精选经典篇目认真学习,在理解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背熟它,并在开始背诵的时候确立“记它一辈子”的目标,这些好文章会成为你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你们现在正是记忆的最好年龄,现在记住的东西往往记忆牢固,最有可能记一辈子。如果坚持两三年,你就可以积累数十篇,甚至上百篇,到那时,你就可以较轻松地阅读古文了。这种办法的效率要比一般泛泛学习高得多,是最佳捷径。
  果然,受“记它一辈子”这个口号的诱惑,虽然基础较差但并不甘落后的他们,在两节课100分钟的时间里焕发出了空前的学习热情,大部分学生居然当堂背过前三自然段,效果出乎意料。
  其实,科学的讲,象这一类的文章是不可能记一辈子的。而且,在心理学意义上,除了极少数具有特殊禀赋的人,一般人的记忆都有随时间的流失而褪色的特点,根本不存在一劳永逸记一辈子的可能,处在记忆黄金年龄的人也不例外。
  明知不可能却要求学生追求这一目标,我善意的撒了谎。但是,亲爱的读者,记它一辈子——这难道不是美丽的谎言?
  那迷人的高度兴奋的光彩——记它一辈子(之二)
    经过了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的失败后,终于,毕佳依——这个大眼睛的女孩获得了成功:站在高高的讲台上,面对54双眼睛,一气呵成、绝无磕绊、如行云流水般背过了《劝学》。她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背诵巩固课上的一个镜头。我告诉学生,这节课的目标是背熟《劝学》,为“记它一辈子”作准备,同时锻炼朗诵能力和心理素质。背熟,指的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全体同学,一气呵成、绝无磕绊、如行云流水般背过。我说,这是一个很难达成的目标,尽管前边的课上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全体同学实质上已将《劝学》背得滚瓜烂熟,但由于临场发挥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我们来讲仍是严峻的考验。
    我的解释激起全班同学极大的热情。我将全文分成三个单位分别突破,一二自然段为第一个单位,三、四段分别为二、三单位。于是,全班同学便向这三个堡垒轮番发起了冲击,十数人次的失败之后,三五个人分别享受了阶段成功的喜悦之后,全班同学终于来到总目标前。
    先是漫长的沉默,一分钟,也许只有五十秒,我胸有成竹的等待着。接下来的变化是预料中的,这次率先上台的是一个男生。他没有背完第二段就被绊住了。在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他摇着头走下讲台,差点与第二冲上来的同学撞个满怀。这个女同学一上来就如机关枪一样“哒哒哒”背开了,也没有闯过第二段。抢在下一个同学前面,我插进去说,一气呵成不是不换气,不要被憋坏呀。
  在一片笑声中大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冲锋,大概是第六个同学取得了突破,她在最后一句“用心躁也”那里重重的跌倒了,将一个“用”字连说了两次。我不为同学的要求所动,硬着心肠说这只算半个。于是,冲击又开始了。看着同学们接连不断冲向讲台,我想起了“前赴后继”这个成语,又想起了涨潮时大海的浪潮,尽管千百次被岸挡回,浪却从不气馁,惊涛拍岸,永无休止。
     终于,这个大眼睛的女孩在十数位同学之后,在失败了两次之后,成了全班第一个胜利者。郑重宣布成功时,从全体同学的掌声里我听出了由衷的欢乐,因为,这成功也是大家的。
     于是,我有机会把气氛引向高潮:我先高声宣布要对胜利者单独讲几句话,又说,大家可以旁听。接着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双大眼睛说:首先,你具备了练习演讲和朗诵的基本素质、基本资格,因为善于背诵是其基本要求。其次,这次胜利说明,你具备了走向成功的素质,——勇气、自信和毅力,如果能善于利用,你的未来将不可限量。
    在我说这几句话的时候,这双大眼睛也始终盯牢我的眼睛,并且洋溢着一种奇异的光彩。那是生命的光泽,青春的光泽,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色彩。发掘这种光泽是教师的责任和梦幻。
  用眼泪完成的讲评课
  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我动用了眼泪。起因是这样的:
  这一天,我将作文收齐带回家中浏览,打算挑几份较好的让作者在课堂上朗读,请大家评议一番了事。为了不出现收不上来的尴尬,我提前两周布置了任务,要求同学以“我的初中生活”为话题,写真实的经历,文体、篇幅均不作限定,连用纸也没提要求。
  学生的认真劲儿却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绝大多数学生使用了方格纸,抄写清楚不说,篇幅之长也超出了我的想象。于是,浏览变成了认真批阅。由于抓住了写真情实感的要领,多数同学的叙述吸引了我,这在我本职工作中也是不多见的经历。其中,一篇题为《我是最差生》的文章给了我从未有过的阅读感受。
  这个名叫臧珊的同学写道,初二时,新换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不知为什么总看不上她,动不动就批评她,说她疯,还将她用心写的作文批得“一无是处”,而作文曾是她的“强项”。为了改变被动局面,她拼命表现,放弃写作业时间管自习课纪律,帮助别人值日,给老师打水,忍着例假的疼痛坚持出操……换来的是“出风头”之类的批评,就连多次主动的汇报思想也在老师“蔑视的目光里夭折”。为此,她常常夜不能寐,睁着眼睛等天亮,记忆力急遽减退,成绩一落千丈。终于,纪律委员被撤掉了,语文科代表也换成了别人。“脸面扫地”时,她“不只一次想到了死”。不止如此,她的这位女老师还把她叫到办公室当着“好几个老师的面”把她抄写工整的作文扔到地上,而她只是小声嘟囔了一句“别扔我的作文”,就招来了老师“劈头盖脸的怒骂”。骂累了,老师“恶狠狠的”扔下一句“你是最差生”就不再理她了。文中写道,从那时起,她就“破罐破摔”了,“整天混日子”,“什么事都懒得做”,“谁也不理,不是看小说,就是在日记里发泄苦恼”。她最后写道,“我是最差生,可我也是人啊,老师为什么这样对我?”
  我不原相信这是真实的故事,就在课间找这篇三千字文章的作者臧珊了解情况,她的补充和眼泪使我证实了一切。乘车返回途中,再读这篇文章,我的眼睛湿润了,讲评方案也由此确定下来。
  在这100分钟的讲评课上,我用50分钟的时间讲评其它文章,主要是请同学朗诵自己的作文,我作点评,核心是鉴赏精彩段落和语句。后50分钟则全部给了《我是最差生》。
  我先作了简单的引导:这一节课我们来欣赏一篇同学的作文,文中所写的事情我以前只是听说过,还不大相信,这篇文章使我确信了成长的艰难和为人师的责任,相信同学们也会为之感动。为了表示对作者的肯定,这篇文章由我来朗诵。
  接着,我调动自己的最佳状态,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文。由于事前作了准备,我极大程度上表现了一个正直的读者对作者的理解和同情,表现了一个有正义感的教师对不良教师的批评和否定,也表现了一个教师对学生佳作的赞赏。读到作者几经挫折不得理解时,我几次哽咽难语,读到教师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学生时,我面露愧色。而读到“不只一次想到了死”和“谁也不理,不是看小说,就是在日记里发泄苦恼”等处,我听仍自己的眼泪淌过已不再年轻的脸颊。最后,在“我是最差生,可我也是人啊,老师为什么这样对我”结语处,我让愤怒的质问久久在同学心头回荡。
  读毕,我长时间沉默。教室里,作者臧珊的哭泣清晰可闻。周围同学,有往她手里塞纸巾的,有轻抚其背表示安慰的,还有不少人陪着掉眼泪。
  我平息了自己的感情,抓住时机说道,我为有这样的同行感到耻辱和羞愧,更为有臧珊这样优秀的学生感到骄傲。臧珊,你人长得漂亮,文章更漂亮,你不是最差生,你是最棒的!
  ……
  几年过去了,臧珊已成为某医药公司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前几日还打听该怎样深造写作呢。
  也许,我的叙述词不达意,也许我的做法本来就片面,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这短暂的“墙外”经历中汲取营养。现在看来,其给我成就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我有机会从为高考而教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直奔终极目标,为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教。因此,我有机会摆脱一切束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把锻炼平台提供给学生,把活动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有机会投入、参与、表现,感受自然不同,教学效果也就是伸手可及的事。日下,中学语文改革的进程已渐近主题,高考制度的革命已不是镜中观花,我有理由相信,理想的育人环境或许明天就会到来,我和许多同仁一样,热切的期盼着,并在实践中努力靠近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