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他们是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

作者:不详  时间:2025/8/17 9:24:21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


  16日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新闻频道(CCTV-13)播出,央视新闻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这是《感动中国》第一次在夏天和大家见面,夏天有一股憋着劲儿往上长的精神,而感动就是一种生命的动力,是我们生活的能量。
  《夜读》第一时间奉上今年《感动中国》的颁奖辞。让我们一起感受榜样的精神,致敬向上的力量!
  202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
  栾恩杰、范振喜、郑钦文、曲亚波、吕明玉、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沈华忠、李东、庞众望、李登月
  特别致敬:刘老庄连
  栾恩杰
  “我们还要有更深远的目标,中国人的脚步将越走越远,领导宇宙的新潮流,那一天一定会到来。”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第三个标志性的重大航天工程,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突破的起点。作为探月工程规划制定者和首任总指挥,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每一次奔月之旅,都离不了栾恩杰之名。
  回望来路,栾恩杰曾说,航天是个风险性极大的事业,去试验场几乎没有不落泪的时候。成功了高兴得落泪,失败了痛苦得落泪。
  不过,对这个赚了他最多眼泪的职业,栾老只抛出真心一句:“这一辈子值了!下辈子我还干航天。”
  颁奖辞
  从瀚海孤烟到碧空明月
  如今人们把你的名字写上了星辰
  绕落回三小步,成就了中国探月的一大步
  嫦娥轻盈起舞的背后
  是无数探月人忠诚智慧的脊梁
  范振喜
  “我25岁的时候,全村的党员就认准了我。咱们就是凭良心,老百姓是真心对我,我也真心对老百姓。”
  25岁那年,范振喜退伍回乡。那时,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周台子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特困村,村集体一无所有,还欠了万元的外债。
  为治穷,范振喜把村里承包出去的铁矿收归村集体,哪怕最大的承包人正是自己的二哥。这一年村集体进账10万元,有了这第一桶金,周台子开始了发展,范振喜带领村民修路架桥,栽果树扩稻田盖学校建工厂。
  正当全村人干劲十足的时候,那时年仅30岁的范振喜被确诊为白血病。范振喜白天工作,晚上输液,他要与生命赛跑。
  如今的周台子,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他们边挣钱边改造,先后投资几亿元,完成了新村建设,年轻人入住新房,70岁以上老人免费入住老年公寓,实现了各有所居老有所依。
  颁奖辞
  拔穷根,千钧重担扛在肩
  抗病魔,一心为公富乡亲
  谋创新,树立乡村振兴的典范
  一个新时代的农民铁人
  用40年光阴
  留住青山,垒起金山,无愧于燕山
  郑钦文
  “你可以输或者你可以赢,但是你知道你永远都不会放弃。”
  郑钦文的网球之路,是一场接一场的翻山越岭,也是一次又一次与孤独的正面交锋,年复一年的高强度训练和连续征战。
  2020年8月,17岁的郑钦文正式踏上职业选手的征程,她的起点是世界排名第630位,她以“冠军收割机”的姿态,横扫低级别赛事,仅用两年的时间便跻身世界前50位。
  2024年,21岁的郑钦文连续三天三场鏖战,夺得中国网球史上首枚奥运会单打项目金牌。
  颁奖辞
  山海可平,桂冠已揽
  你是进攻的火,升腾的箭
  红土上的后浪,奥运场的强者
  在路的尽头出发
  自信冲破壁垒,汗水浇灌梦想
  你用球拍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力量
  曲亚波
  “我就是尽我做人的本分,我问心无愧。”
  2003年7月,曲亚波的丈夫外出工作遭遇严重车祸,两次开颅手术,虽然捡回一条命,却不幸成了植物人。那时候,家里不仅有80多岁的太公公、年过六旬的公公和婆婆需要照顾,还有12岁的儿子要抚养。
  难以想象的压力,都扛在了曲亚波一个人的肩头。白天,她是乡里民政办公室的微机员,工作一点都不含糊;晚上,她又成了全能护工,给丈夫翻身喂流食,收拾大小便。
  曲亚波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日复一日的坚守。她用肩膀,扛起了生活的千钧重担;用岁月,谱写了孝老爱亲的动人篇章。
  颁奖辞
  要改变命运,就站出来向命运挑战
  身怀炽爱的女人
  守心中诺言,扛肩上责任
  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一个人撑起一大家
  生活的重担
  让你比世人更懂什么是幸福
  吕明玉
  “我没有什么大本事,也不会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就想,把这些微弱的光攒起来,总会给别人照亮一点夜路吧。”
  吕明玉曾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山东省首例、全国第26例二次捐献者,用自己滚烫的热血延续了一个陌生人的生命。
  从帮助一个人到帮助更多人,在扶危济困的路上,吕明玉越走越坚定。作为国网威海供电公司,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长,她的帮扶对象远至青海,她先后帮助8名困难家庭的孩子,走出困境,完成学业。她数年如一日地护送身患残疾的牛华伟康复就医,并想方设法帮他跑手续、搭棚子,办起修理铺。
  十几年来,吕明玉和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先后600余次为46家敬老院,233个困难家庭送关爱、送健康。
  颁奖辞
  为陌生人两次捐献干细胞,跨越生死
  为乡亲们三年驻守薄弱村,走向富裕
  扶危济困,热血不冷
  聚水成川,初心燎原
  你站在时代的前沿
  脚下有泥,手上有力,心中有光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
  “好好教书育人,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我愿意固守一份宁静、一份责任,只为了这一双双渴望的眼睛。”
  25年前,一辆汽车载着15名青年的理想,穿越戈壁,停驻在了沙漠小城。从此,河北保定到新疆且末,这两个跨越3000多公里的地方,被一群人的青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从他们开始,此后二十余载,保定学院近400名毕业生,接力扎根西部各地,其中数十人来到且末教书,在此累计培养9000余名学生。
  2024年,又有一批年轻人,告别家乡,告别父母,踏上西进旅程。“我去教好学生,实现一些我的价值,无论有没有人看到,有没有人知道,最起码我感受到了。”
  颁奖辞
  曾经在城市的校园里苦读
  如今到原野的风暴中驰骋
  教育的根锁住流沙
  年轻的心点燃梦想
  大风刮过山岗
  你们已经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长成一棵大树
  沈华忠
  “我有事人家也会帮,他有事我也要帮人家,一样的。”
  2024年3月,浙江舟山船老大沈华忠在海上作业时发现16名遇险渔民,他果断舍弃价值近40万元的6000多只蟹笼,将16人救上自己的渔船。
  这样的紧急救援,沈华忠经历了不止一次。2021年9月,沈华忠也曾在海上救起16名遇险船员。那时的他,也毅然把价值近10万元的蟹笼丢进大海,向事发海域全速驶去。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沈华忠却两次上演“舍财救人”。他说,看见有人遇险,施救是渔民的本能。
  颁奖辞
  一艘大船四面波,东海大洋捕海货
  碰到南风转北暴,总有危急难预料
  砍两刀,抛蟹笼,一心只为救人命
  沈老大,船顶风,镇浪平涛显英雄
  李东
  △李东的父母
  “你先爬上车顶,快!”
  2024年6月中旬,湖南省多地遭受暴雨灾害。出生于1994年的李东,在转移群众途中遭遇山洪。
  危急时刻,李东先将驾驶位上的同事推挤出了车窗,又将后排的同事拉出前排车窗。转眼间,湍急的洪水吞噬了车辆,李东失去了逃生的机会。
  “你先爬上车顶,快!”是他留下的唯一遗言,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绝唱。
  颁奖辞
  父母的顶梁柱,百姓的主心骨
  长路泥泞,你用脚板丈量民情
  暴雨将至,你为乡亲们撑起伞
  风里来,雨里去
  来时总有好消息
  去时,你带走了人们的思念
  庞众望
  “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就是科研报国!”
  2017年高考,庞众望考出了理科684分的成绩,并获得清华大学“自强计划”最高60分的降分录取资格。
  之所以获得清华大学“自强计划”录取资格,是由于他特殊的家庭环境,父亲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下肢残疾,行动不便。面对家庭的重担,庞众望一边勤于学业,一边照料家庭。
  在生活和求学的路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一直是庞众望的底气所在,政府的低保持续为这个家庭兜底,从高中母校到清华大学,学校发放的助学金和自己获得的奖学金,也让他不必为生活费用分心。
  庞众望说,刚入学时的自己,想努力改善家人生活。如今,面对时代关键节点,若必须在改善家人物质基础与科研报国间选,他会倾向后者,相信最终能惠及家人、家乡及更多人。
  颁奖辞
  背影留给坎坷,笑容交给阳光
  名字里写着责任,步履中充满力量
  磨砺过的剑,破茧后的蝶
  你一直向前,一直向上
  不辜负妈妈的目光,不辜负时代的期望
  李登月
  “保家卫国,共产党员就是这么一个气概!”
  李登月老人生于河南滑县,今年将满100岁。1942年秋,日军多次“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里200多无辜村民被残忍杀害。1943年1月,19岁的李登月毅然决定,参加八路军抗日打鬼子。
  初上战场,李登月也会怕到“躲着敌人的射击”。但在战火的淬炼中,李登月很快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钢铁战士。
  抗日战争结束后,李登月又再度投身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场。李登月与妻子曹康年,同为志愿军第60军第180师的战友。
  战火中的爱情,朴素却充满默契与坚定。朝鲜停战后,他们在防空洞顶上拍下了一张结婚照。
  国与家,在照片定格的瞬间圆满。
  颁奖辞
  目睹过亲人们的死难
  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半生披着战场的硝烟
  一生迈着必胜的步伐
  信脚下的土地,信头顶的红星
  新时代,强军梦圆,盛世如愿
  你还是那个少年
  特别致敬:刘老庄连
  刘老庄连是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英雄连队。
  1943年春,日军对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第二营四连,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在淮北地区刘老庄一带与3000多日伪军展开激战,拼至弹尽粮绝,全连82人全部壮烈牺牲。
  在这次英勇的战斗之前,连指导员李云鹏,给家人写过一封家书:
  父母亲大人,自儿离家已经年余,不知大人身体近来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样?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圆,以报此恩。
  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的年轻战士,与战友们展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刘老庄战斗结束后,在烈士壮举的感召下,又有82名主动参军的当地青年,被编入新四军第七旅,重新组建第四连,并命名为刘老庄连。
  从那时起,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刘老庄连精神,融入到连队一茬茬官兵的心中,新的刘老庄连战士,从83号到如今的6673号,是82年来,刘老庄连官兵赓续的忠魂血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