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诗歌鉴赏之“评价语”题型专项指导
23、24年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趋势,出现一种新题型,在题干中设置一个“评价语(即引用一段评论或观点)”,然后用“评价语”的理论去分析文本,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今天我就这类题谈谈解答思路。
我们先看2024年北京卷的题目
马诗二十三首(选四)
李贺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十
催榜②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③买骏骨,将送楚襄王④
注释:①韂:披在马腹两侧用来逗挡泥土的一种马具。②榜:船桨。③堆金:《战国策》载郭隗谓燕昭王曰:“臣闻古之君方人,有以十金求十里马首。”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闻有好马之癖。”
13.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6分)
这道题非常明显,先要读懂题干中王琦的评论,再看题干中有“这三种情感”,很明显是指王琦评论中“美、讥、悲”,所以就要用王琦的理论去解读诗歌,那么考生在充分理解诗歌基础上,紧紧扣住“美、讥、悲”来答题。从诗歌中找“美、讥、悲”的佐证。不难组织出答案:
①“美”,其一前两句表面上赞美了马的外形及奔驰时的姿,实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满腹才华、抱负远大的。超然客公众号
②“讥”,其十三中,写侠客重金购马,却赠给不好马的(楚襄王)?借此表达了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讽刺。
③中的“无人”与“谁为”,其十中乌骓马失主后的临风哭泣,露出诗人对骏马的怜惜,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叹。
所以这道题,既是同一诗人不同作品比较阅读题型,更是借助别人评论来解读诗歌的新题型。这种题型目前逐渐普遍,有扩大的趋势。
如果说今年北京卷的这道题难度不大,那咱们看看去年新高考I卷的题目: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这道题学生最容易犯的问题,还是审题不清的问题。题目要求的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指向题干的“小阅读”但有大量的学生答得都是对于诗歌的理解,而非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这就反映了我们学生在做语文的时候,根本不审题的问题。
如果是认真审了题的同学,答出第一点来,那就非常的容易,因为答案的第一点,基本上就是对“这句话”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超然客公众号
那第二点从何而来呢?还是要审题,我们来看看题干说“结合本诗主题”。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的句子是诗歌的尾联,我们往前看,前三联,分别讲了读书、剥皮、流传、参禅、炼丹,哪个是主题呢?看标题,标题是“答友人论学”论学,那自然是读书。可是读书与题干中的桃李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我们说的迁移能力了。诗中最后为什么要提到桃李?从魏了翁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桃李”其实分为两个概念,一个在卖花担上,一个在枝头。如何跟论学一一对应呢?在诗歌开头一句“逐字笺来学转难”,“笺”是什么?给了注释,是“这里指研读经典”。
所以这里探讨的是研读经典,“桃李”中两个概念“卖花担”和“枝头”什么关系?再看颔联,一句“不在流传口耳间”,“不在”,也就是“笺”的不在“流传口耳间”。显然“枝头活精神”比喻“笺”,而“卖花担上桃李”比喻“流传口耳间”,答案就出来啦。
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
那么,从这两首诗歌的答题思路分析,我们能得出怎样的通律呢?
思路梳理:
想要答好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即题干有“评价语”的题型,首先还是得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到底让你分析的是“大阅读”还是“小阅读”,然后就是文本细读的能力,能不能深入到文本之中,分析结构,把握意象,揣摩情感,最后要求的是一个在比较阅读中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能否用对A文本的理解去阐释B,如果这三者皆备,那么这种新题型就迎刃而解啦。
解题思路:
第一步,认真读题干,读懂题干中引用的评论的核心意思。
第二步,再读题干,厘清题干的其他要求,和“评价语”结合起来,彻底审清题干要求。超然客公众号
第三步,然后深入阅读文本,分析结构,把握意象,揣摩情感,在比较阅读中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用题干中评论的理论来理解阐释文本。
第四步,紧紧扣住评论的理论,针对题干要求来组织答案,用文本中的佐证,来证明评论的理论。注意答案必须有层次,能准确的体现文本某方面(情感、语言、技巧等)特征。
专练提升
1、(2023年新高考‖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问: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②,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问: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超然客公众号
3、(2021·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问: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绣岭宫词
李洞②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①绣岭宫: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②李洞: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③野棠: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宫,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因于绣岭宫种棠梨;棠梨栽后,未及嫁接,安史之乱起,这些准备嫁接的母本,此后便蔓生起来,再也无人管理。
问:中国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赏析本诗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骢马 cong
万楚
舍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问: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对这首诗评价很高,说“几可追步老杜”,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请简要分析这种诗风体现在哪些方面。超然客公众号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李攀龙①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②。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自有吕虔刀③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注] ①李攀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此诗是李攀龙在友人皇甫污被贬往开州时所作。②玉珂:原指马络头上的饰品。此处指代远行的皇甫汸。③吕虔刀:事见《晋书·王览传》,吕虔为三国魏刺史,有佩刀,相者谓三公可佩,虔以之授王祥,祥又授王览。后以之为称颂辅相之语。
问:《明诗别裁集》评价这首诗体现了“雄浑沉雄”的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这一风格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解析:
审题:题目问的是"印证”,也就是说,要在诗歌中找到证据,证明王国维的话。
王国维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两个关键词,“我’和“物”,什么关系呢?“我”对“物”是看,“以我观物”嘛,“物”对“我”呢?是“物”有我的色彩。也就是说,这道题的答案应该分为两点,第一点谈“我”怎么看“物”,第二点谈“物”有“我”哪些色彩。
我怎么看物呢?在首联,“望中浑恐是蓬瀛”,哪个是“看”?“望”字体现,我怎么“望”的?往前看,“归思清”嘛!
因此,这个题的第一点,我们这么答:
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
不过是解释“归思清”而已!这是“以我观物”。
然后我们再谈“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物”怎么“著我之色彩”了?我们往“望”的后面看,“望”的宾语是什么?是“蓬莱”,这个蓬莱是物的真实状态,还是在我眼中的状态?在我眼中的状态,那么“着我色彩”没有着了。“着我色彩”,就是加入了诗人的主观意识。
那么后面六句如何分析呢?我们先分析后面六句和首联之间的关系。什么关系呢?总分关系°,后面六句,其实是对首联中提到的“蓬莱”的一种具体描写。超然客公众号
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后面六句中找到具体的意象,分析出其背后如何“着”了我的主观意识,这才能体现出王国维话里“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那个“皆”嘛!
后面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有“桥、寺、翠羽、红蕖”等,他怎么“着”诗人之色彩呢?还是回到前面那个“以我观物”,因为在我“看”的状态之下,其从“象”加上了作者主观的“意”,上升成为“意象”,有哪些主观的“意”呢?
先看颔联: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再看颈联: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这两联,对比阅读.发现一静一动,颔联为静,颈联为动。为何“静”?那是因为诗人心情宁静,所以眼前风景也静;而为何为“动”?那是因为诗人心情舒畅,所以眼前风景也通过拟人手法,动了起来。因此,“桥、寺”体现的是诗人色彩的“宁静安详”,而“翠羽、红蕖”体现的是诗人色彩的“灵动明快”,而且诗人用了拟人的手法,让风景有了感情。分析至此,第二点也就不难答出了。
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
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人“蓬瀛”。
总结: 超然客公众号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类题型,都是先读懂题干中的“小阅读”(或某项评论),用“小阅读”的理论来阐释诗歌文本,用诗歌文本中的证据来证明“小阅读”的理论。这类题的解答当然在细读诗歌文本基础上来完成。
2、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
再者题干中读懂理解清人陈廷焯所说的“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诗歌特色。首先要抓住“虎啸龙吟”“多少和缓”这几个关键词。然后根据这两点,在诗歌文本中找这些特征。这首诗最典型的特色就是体现在用典上“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用典很有气势,很大气,体现了“龙吟虎啸”的特色;另外诗歌在抒情上用语很委婉细腻“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儿女泪,君休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这些句子或感怀自身,或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及劝勉,则体现“和缓”的特色。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主要是抓住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时,首先明确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分析诗歌,看诗歌主要运用了哪种,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象征,用典,卒彰显志,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渲染,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答案]
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为“和缓”。
[赏析]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
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这“一杯”二字,不仅写出了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笔墨之力量如此,则这“一杯”也就不少了。“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汉武帝时,派使者衣绣衣巡视天下,操有生杀之大权,称为绣衣直指。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有司法和监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为“绣衣使者”。
三、四句:“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中年”,是时稼轩45岁,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然而“多病”,这一“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况“多病”。稼轩正当中年,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最大的痛楚。
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他巧妙地安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故事。切题已难,而寓意得妙更难。他却举重若轻,正是有一肚子的学问。“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超然客公众号
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正是双方的小结。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为他毕竟还是有土有责的,和稼轩自己只能耕种以自适的“稼轩居士”不同,终究还是可以期望以“功名”的。
过拍起首四句:“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儿女泪”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之意。“能”,这里读去声,宁可的意思。这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
最后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仍以双双作结。
3、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前人的“委婉劝告”一词,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紧紧围绕“委婉劝告”来解答题目,这个题目比较简单,没有用前人的评价来设置障碍,浅显易懂。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委婉劝告,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三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答案:
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
4、解析:首先先理解题干中王国维这句活是什么意思,这句“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中核心语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再看题目要求“请赏析本诗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那么就很清楚,命题人让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个理论,即“景与情”的关系来分析一,二句写什么景,体现什么情。属鉴赏诗歌的情感表达题。
“春日迟迟春草绿”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色。在一般情况下,“春草绿”应是一种宜人之色,但用于此刻的绣岭宫,却凸显了绣岭宫的荒凉。“野棠”的“野”字,包含了诗人的无限感叹。“开尽”的“尽”字,道出了“芳树无人花自落”的无限感慨。“飘香玉”的“飘”字,蕴藏着诗人无限惋惜之情。原为御地之树,今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今为无人之境。“野”“尽”“飘”三字,写出了令人无限感慨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无比深重的国灾民难。
答案:第一句,描写阳春风和日丽、满眼新绿,实际上写的是绣岭宫的荒芜。第二句,唐玄宗命人栽的棠梨再无人管,“野”“尽”“飘”三字极力渲染了御地无主、梨园零散后的荒凉。景语中寄托了诗人对大唐衰朽的无限惋惜与感慨,讽刺统治者荒政误国。
5、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先读懂沈德潜的评价,杜甫写过咏马的诗,沈德潜认为万楚这首诗几乎赶上杜甫,关键词应该在后面“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所以就要在诗歌文本中寻找“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证据。
接着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的内容。颈联“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刻画了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不怕艰苦、征战沙场、出生入死的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尾联“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表达了对骢马的信任、勉励和希望。“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效忠主人,为国尽职,肩负起驰骋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这里作者借马喻人,表明自己要为国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答案①骢马展现出不怕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②诗人借马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③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超然客公众号
赏析:
万楚七律《骢马》
一、第一联写身份高贵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骢是指毛色青白相杂的马,开篇第一句用金、青、白三种颜色写了一匹高贵神骏的战马。第二句写主人骑着它在长安郊野的道路上来回溜达。
这首咏物诗很明显以马喻人,诗人借咏马一抒心中块垒。
二、第二联,写其才能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这一联写骢马之快:朝驱东道、暮到河源。这一联可以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相比,《水经注》里也写道: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路程为600千米),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朝发夕至,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快。
三、第三联写其精神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颔联写的是才能,颈联是精神。战马具有艰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又有本事,又不计较还能吃苦,如此德才兼备的一匹马,如何不令人喜爱。
四、第四联写其怀才不遇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饮马长城窟行》与《行路难》都出自于古乐府。尾联写其具有一定的才能,完全可以饮马长城窟,去天山一展雄姿。表示作者对于骢马的认可和期望。
但是这首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这匹马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了吗?有机会去战场建功立业吗?作者的留白,正是为了表达这种怀才不遇的内心感想。
6、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明诗别裁集》评价这首诗体现了“雄浑沉雄”的诗风。“诗风”内涵丰富,既指思想内容,又包括诗歌的意象、意境,还包括诗歌的语言特点等。首先要对“雄浑沉雄”进行解说,其次结合具体诗句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个特点。
“雄浑沉雄”的意思“雄浑”指雄壮而浑厚,气势磅礴,含义深远;“沉雄”是指深沉雄健,悲壮有力。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看诗中是如何体现出“雄浑沉雄”这一特点的,重点从意境、情感、手法技巧等角度分析。如“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一联是对朋友的劝慰与开导;“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一联是想象朋友旅途情境,整体意境是开阔苍凉的;“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一联运用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激励。最后明确整首诗虽有愁情,但整体风格却是雄浑沉雄的。
答案:这首送别诗,虽有朋友离别时的惆怅感伤,但无低沉哀婉之态。诗人宽慰友人看淡官场暂时的失意,激励他建功立业,积极进取。整首诗的基调是高亢豪迈的。①颔联是对友人的开导:诗人用旷达之语劝慰友人,已在诗坛享有盛名,不必沉溺于被贬的失意中;②颈联想象友人旅途境况,境界开阔苍凉,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悱恻之意;③尾联以激昂铿锵之声勉励,令人振奋:诗人勉励友人,相信他会得到贵人提携,定能东山再起,不要虚度光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