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五步曲
作者:佚名 时间:2011/9/7 23:51: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一、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我们要教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多留意身边的事情,遇到有意义的事情能够及时地在事先准备好的素材采集本上记录下来,并学会评价时事,鉴赏美丑。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走进自然,多参观一下,努力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要指导学生将所见所闻整理出来,并在班级交流。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积累起一大笔宝贵的第一手写作素材。
其次,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书籍。古人说,开卷有益。我们中华民族流淌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无数的脍炙人口的名家名作。从《论语》到《孟子》,从唐诗到宋词,从《水浒》到《林还雪原》,从《茶馆》到《七律 长征》,无不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多阅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情感,真是一举两得。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每日一忆”,即每天晚上都把当天发生的事情在大脑中过一遍,想想哪些事情有意义,可以当成写作素材,我对这些事情有什么看法,又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把这些事情、看法都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思维。
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图文并茂地搬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又直观形象的素材,供学生观察、比较、评析,从而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比如在写有关动物描写的作文时,可以选取动物的形态、动作、睡眠、进食、玩耍、繁殖和实用价值等图片或者视频短片供学生观察,让他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去感受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并按照老师的指导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比较轻松地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并完成了作文,也在无形中培养了观察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写作文提纲。
开始写作文前先列好作文提纲,这是保证作文成功的一项重要步骤。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会顺理成章,虽然开始麻烦点,但后来可省事了。可以说,养成作文前写提纲的好习惯是初中生写作学习中的重要任务,是一个被无数人证明过的行之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遗憾的是,现在的初中生大都没有这个好习惯。他们不是不懂写提纲的重要性,怕耽误时间,会写而不写,就是不会写合乎要求的提纲。他们写出来的提纲要么太过空洞无物,,对作文帮助不大,要么太过繁琐,把提纲写成了作文的精简版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写好提纲。
四、写好草稿后,互相检查修改。
学会修改作文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学生写的草稿因时间有限、空间有限、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制约,难免有所不足。传统的作文教学是学生写作,老师批改。等老师发现问题再总结时已经是一周之后的事情了,间隔时间太长,这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如果能及时的将学生草稿中的问题提前发现并予以改正,不是更好吗?现在,通过互相检查修改,不但可以帮助同学纠正错误,还可以取长补短,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所以每次写好草稿后,我们都可以鼓励学生做小老师,先检查自己的作文,再批改同学的作文,发现错误的地方,就用标准的修改符号加以改正。这样坚持一个学期,学生的作文水平必然会有所提高。
五、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作文。
评价作文是对学生作文的再次提高。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成功的喜悦。
首先是当堂宣读并加以评价。教师当堂宣读或者投影学生的习作,让其他人说说哪些作文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兴趣大增,踊跃发言。这时教师再出示自己的评语,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语竟然和老师的评语如出一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时教师再给予适当的表扬,必能大大地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与做小老师的兴趣,他们的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其次是提供舞台,让学生展示自我。教师可以给优秀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优秀作文,还可以把这些优秀习作推荐到报刊、网络上发表。这样一来,这部分学生必能产生一种成就感,他们会更加积极的写作,争取再创佳绩。一时间还没有作文展示的同学也会有所触动,主动练笔。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班级的写作气氛将空前浓厚,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最后是分级打分,激励学生。书面评价时,教师要仔细品析,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打稍高的分数加以表扬,并适当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找出闪光点,加以鼓励,以后他们稍有进步就予以表扬,并在成绩的评定上加以体现,再通过告知家长的方式,家校结合,使他们树立起写作的信心。
总而言之,按照上述五步进行初中作文教学,虽然教师会比较辛苦些,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了,信心树立了,素质增强了。所以,笔者有理由认为,这个“五步曲”确实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好方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