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教学的探索
- 资源简介:
约4240字。
高三作文教学的探索
河北邢台一中 马卫华
高三到了,学生的学习更加紧张,课业负担也更加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作文水平的有效提高,是摆在所有高三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现在,我国基础阶段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了解到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而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确定了高三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意识;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有了高一高二阶段阅读的积累和参与意识的提高,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本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
一、充分利用课堂,向课堂要效果。
基本上每节课的前几分钟都交给学生,其中每周有三次让他们自由讨论,话题是社会热点或生活中琐事,具体哪节课讨论什么问题则由课代表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决定,一般都是在星期日晚自习之前确定好下一周语文课前的讨论计划,如果有突发事件,可以临时改变原计划。上课之前,课代表将话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前后桌分组讨论。各组指定代表发言。老师则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和补充说明,以使学生产生清晰的、深刻的认识。
这里列举几个典型的话题:“如何看待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外出的做法”“西北干旱之我见”“如何看待重庆拟建城市新地标——全球最高的摩天双子塔” “如何看待‘搭阿凡达顺风车——张家界、黄山更名’现象”“恢复女校是社会需要还是历史倒退”“硕士做保安,是转变观念还是人才浪费”“‘青歌赛’歌手该不该考文化”“电子眼有没有必要走进课堂”。
例如:“如何看待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外出的做法”这个话题,先由同学自由讨论,然后由老师或学生总结。此次讨论结果形成正反两方。
正方:赞成上海市政府的做法。
①穿睡衣出门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且不符合国际礼仪,市民应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世博会是向世界展示自我的窗口,如果让国际友人看到这些风景,必然会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③穿睡衣出门固然是个人的行为,但这和在公共场所吃东西、大声打电话、吸烟一样,不可任性而为。
④政府有移风易俗、变革陋习、引导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责任与权力。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是一种行政倡导,理所应当。
反方:上海应该尊重市民的生活方式。
①上海市民穿睡衣出门是几十年积淀的一种生活方式。此时出来“劝阻”,显然是怕影响世博会的形象。那么,干涉市民穿着自由,同样也会影响上海的形象。
②穿睡衣出门是上海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世博会一来就禁止,这反映了上海在文化上的不自信。
③如何穿衣,是个性化、文化性的问题,而不是国际礼仪的问题。
④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本身就与这一主题背道而驰。
高三作文教学的探索
河北邢台一中 马卫华
高三到了,学生的学习更加紧张,课业负担也更加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作文水平的有效提高,是摆在所有高三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现在,我国基础阶段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了解到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而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确定了高三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意识;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有了高一高二阶段阅读的积累和参与意识的提高,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本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
一、充分利用课堂,向课堂要效果。
基本上每节课的前几分钟都交给学生,其中每周有三次让他们自由讨论,话题是社会热点或生活中琐事,具体哪节课讨论什么问题则由课代表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决定,一般都是在星期日晚自习之前确定好下一周语文课前的讨论计划,如果有突发事件,可以临时改变原计划。上课之前,课代表将话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前后桌分组讨论。各组指定代表发言。老师则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和补充说明,以使学生产生清晰的、深刻的认识。
这里列举几个典型的话题:“如何看待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外出的做法”“西北干旱之我见”“如何看待重庆拟建城市新地标——全球最高的摩天双子塔” “如何看待‘搭阿凡达顺风车——张家界、黄山更名’现象”“恢复女校是社会需要还是历史倒退”“硕士做保安,是转变观念还是人才浪费”“‘青歌赛’歌手该不该考文化”“电子眼有没有必要走进课堂”。
例如:“如何看待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外出的做法”这个话题,先由同学自由讨论,然后由老师或学生总结。此次讨论结果形成正反两方。
正方:赞成上海市政府的做法。
①穿睡衣出门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且不符合国际礼仪,市民应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世博会是向世界展示自我的窗口,如果让国际友人看到这些风景,必然会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③穿睡衣出门固然是个人的行为,但这和在公共场所吃东西、大声打电话、吸烟一样,不可任性而为。
④政府有移风易俗、变革陋习、引导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责任与权力。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是一种行政倡导,理所应当。
反方:上海应该尊重市民的生活方式。
①上海市民穿睡衣出门是几十年积淀的一种生活方式。此时出来“劝阻”,显然是怕影响世博会的形象。那么,干涉市民穿着自由,同样也会影响上海的形象。
②穿睡衣出门是上海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世博会一来就禁止,这反映了上海在文化上的不自信。
③如何穿衣,是个性化、文化性的问题,而不是国际礼仪的问题。
④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本身就与这一主题背道而驰。
高三作文教学的探索
河北邢台一中 马卫华
高三到了,学生的学习更加紧张,课业负担也更加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作文水平的有效提高,是摆在所有高三语文老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现在,我国基础阶段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了解到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而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我确定了高三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意识;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有了高一高二阶段阅读的积累和参与意识的提高,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本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
一、充分利用课堂,向课堂要效果。
基本上每节课的前几分钟都交给学生,其中每周有三次让他们自由讨论,话题是社会热点或生活中琐事,具体哪节课讨论什么问题则由课代表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决定,一般都是在星期日晚自习之前确定好下一周语文课前的讨论计划,如果有突发事件,可以临时改变原计划。上课之前,课代表将话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前后桌分组讨论。各组指定代表发言。老师则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归纳和补充说明,以使学生产生清晰的、深刻的认识。
这里列举几个典型的话题:“如何看待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外出的做法”“西北干旱之我见”“如何看待重庆拟建城市新地标——全球最高的摩天双子塔” “如何看待‘搭阿凡达顺风车——张家界、黄山更名’现象”“恢复女校是社会需要还是历史倒退”“硕士做保安,是转变观念还是人才浪费”“‘青歌赛’歌手该不该考文化”“电子眼有没有必要走进课堂”。
例如:“如何看待上海市政府劝阻市民穿睡衣外出的做法”这个话题,先由同学自由讨论,然后由老师或学生总结。此次讨论结果形成正反两方。
正方:赞成上海市政府的做法。
①穿睡衣出门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且不符合国际礼仪,市民应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世博会是向世界展示自我的窗口,如果让国际友人看到这些风景,必然会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③穿睡衣出门固然是个人的行为,但这和在公共场所吃东西、大声打电话、吸烟一样,不可任性而为。
④政府有移风易俗、变革陋习、引导新的社会生活方式的责任与权力。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是一种行政倡导,理所应当。
反方:上海应该尊重市民的生活方式。
①上海市民穿睡衣出门是几十年积淀的一种生活方式。此时出来“劝阻”,显然是怕影响世博会的形象。那么,干涉市民穿着自由,同样也会影响上海的形象。
②穿睡衣出门是上海市民的一种生活习惯,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世博会一来就禁止,这反映了上海在文化上的不自信。
③如何穿衣,是个性化、文化性的问题,而不是国际礼仪的问题。
④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劝阻市民穿睡衣出门的做法,本身就与这一主题背道而驰。
二、加强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琐事,有感而发。
现今中学生作文,素材千篇一律,不是陶渊明,李白,苏轼,杜甫,文天祥,就是钱学森,季羡林,丛飞,孟祥斌,李剑英,作文结构模式千篇一律,不是观点加素材,就是辩论赛、跟帖、产品说明书等另类形式漫天飞。这些情况都是没有鲜活的生活积累,缺少生活感悟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琐事,从生活点滴中发掘、表现大的主题。
《新课程标准》在写作这一项中是这样要求的,要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也为了能够适应高考作文的要求,需要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先“放”后“收”。所谓“放” ,就是在这个阶段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允许学生自己命题,或者由教师设定个性化命题,这时的作文不要求在课上规定时间内完成。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善于体悟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