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写景状物寄情思》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580字。
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写景状物寄情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
2.找准“景”“物”与人的契合点
3.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让文章表达更含蓄,更有韵味。
教学重点:
1.运用恰当的描写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
2.找准“景”“物”与人的契合点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让文章表达更含蓄,更有韵味。
学习过程:
一、写前准备
创设情境:
教师分享自己的一段经历
师:前几日我在家中,忽闻楼下传来轰轰的机器声,移步到窗前,探头一看,昔日花坛里的不知名的一排小树已被修剪去了长长的树杈。当我走下楼时,满地都是被修剪掉的枯树枝,再看那一棵棵小树早已没有了往日一丛一团的繁茂,只留一截截的树桩立在那里,像一个个被遗弃的老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青草的香气,而我分明看到了它们绿色的血液在空气中流淌。此时心中闪过一个念头:在这寒冷的冬日里他们会不会死去啊?!过了几日,我外出买菜回家,远远就看到楼头点点的绿,在周围一片灰色的背景墙下,它们显得如此耀眼。走进了看,可不是,真的,发新芽了。那一截截被砍去了树杈的树桩上,分明挤出了片片嫩嫩的,绿绿的叶,就像春天来临时的那第一抹绿。我不禁感叹:那该是一段怎样的生命奇迹啊!树犹如此,人又有何惧?
相信同学们,生命中也有过这样的遇见,它有没有触动过你的心灵或是引发过你的想象联想呢?那么请同学们仔细留意观察身边的一种“景”“物”,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学生活动:
1.锁定描写对象: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在所见到的“景”“物”中(花、草、树、木或者是具体的物体)选择一种能勾起你的遐思,启迪你的思考,引发你联想和想象的“景”“物”做细致观察。选择范围可以是校园里、上学放学路上、小区里、外出游玩的景点里。
2.仔细观察所选“景”“物”特征,可以借用写景的方法来观察。比如: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比如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变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比如抓住“景”“物”的形、声、色、味,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
3.思考人与“景”“物”发生契合的那个点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景”“物”的什么特点触动了你的情思或者引发了你的联想。
二、写前指导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写的小作文采用了一种委婉含蓄表达情感思想的写作方法,那就是——托物言志。
出示“托物言志”的含义: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类文章,常把作者自己的“志”(志向、情趣、理想、追求)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者是某一具体的物体。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者。
师:古人善借用“景”“物”,借以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情感。比如我们熟悉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老骥伏枥,旨在千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仅仅在古诗文中常用这种写作手法,现代散文中也常用这种手法,比如:《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作者也是假借具体之物,借以表达自己的志趣、意愿和理想、追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让文章表达更含蓄,更有韵味。
借用名家作品学习写作手法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章《紫藤萝瀑布》写出三条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并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做简要分析。
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文章《紫藤萝瀑布》
2.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应的语句,并且做好批注(可学习借鉴的方法)
附: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1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