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辽宁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 资源简介:
约3782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3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只喜欢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许渊冲
①我过去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我的路;将来还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
②这是我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一年级写的日记。那时日本侵略军已经占领北平、天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③我为什么留恋故乡南昌呢?在20世纪30年代,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早已名存实亡,再也看不到“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慕卷西山雨”了。就是“落霞与孤鸷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也并不是南昌独有的风光。所以我在江西第二中学读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乡土之恋。但一等到离乡背井之后,我才发现故乡也像健康一样,在失去后才觉得可贵。司空见惯的小桥流水人家,仿佛也旧貌换新颜了。
④后来二中迁到永泰,每逢月夜,我喜欢同医南、燮昌在赣江之滨散步,望着滚滚北流的江水,仿佛它能把我们滔滔不绝的乡思,带回遥远的南昌。这时我们最爱读的诗句,是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我们在江边谈得最多的人物,是教我们国文的汪国镇老师。汪老师的身材矮小,丰富的文史知识浓缩在他胸中;他说话急,恨不得在一小时内讲两小时的课;他走路快,似乎舍不得浪费一秒钟的时间。他给我们讲中国文学史,内容丰富,像亩产千斤的稻田,简直不比大学教授逊色。
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汪老师写下了下面的词句:“问五湖,哪有尚舟?梦里江卢和泪咽,频洒向故园流。”听说他的学生惨遭杀害,他写了两首哀悼的诗,一首的最后两句是:“一纸难将两行泪,年年心事付征帆。”
⑦当日军进攻,南昌动摇时,二中准备近往清江县永泰镇,汪老师坚决不随校南迁。1937年12月10日,我去向他告别,他用毛笔在我的纪念册上写下了十四个大字;旧学新知多致用,得师取友愿齐贤。
⑧1938年7月2日,汪老师惨遭日寇杀害。
⑨在汪老师遇难时,我们正在参加中学毕业考试。毕业之后,就要确定人生的道路了。我打算报考联大外文系,但是我能考上联大吗?
⑩虽然我在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但学习方法非常可笑。我把英文二十六个字母中的最后四个编成口诀:“打泼了油,吓个要死,歪嘴!”这样才勉强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了“我”在各个学段的人生经历,并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结,以此表达自己的革命精神。
B.文章开头运用反复手法突出了“我”的清高和孤寂,表达了对人生信念的执着坚守,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C.作者以“崇山峻岭间的万里长征”喻人生之路,“我”回望走过的路,感慨万千,那里充满了艰辛,但又很美好。
D.作者借诗抒情,一首《西江月》既表现出了“我”实现理想后的满腔豪情,也增强了文章感染力,也与文章开头形成了呼应。
(2)下列各项对汪国镇老师的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舟”“泪”“故园”等词地表现出汪老师伤感哀愁、心系国事、思念故园的家国情怀。
B.“旧学……愿齐贤”表现了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汪老师对“我”能够学以报国的勉励和师友齐贤的祝愿。
C.汪老师所写诗句彰显了汪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文章更富韵味,这对“我”影响很大。
D.“一纸难将两行泪,年年心事付征帆”表达了对遇难学生的痛悼之情和老师的归隐之意。
(3)第④段写江边散步,有什么作用?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关丁
冯骥才
天津是北方头号的水陆码头,什么好吃的都打这儿过,什么好玩的都扎到这儿来。这就把当地的阔少爷们惯坏了——比方北大关丁家的大少爷丁伯钰。
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不用干活,坐地收钱,眼瞅着金山银山往上长,铜子儿扔着花也花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