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以典入诗,别有旨趣——古诗词的用典ppt
- 资源简介:
课件共20张,教案约2440+840字。
以典入诗 别有旨趣
——古诗词中的用典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典的相关知识,明确用典的作用。
2、理解学习典故,品味诗歌旨意。
3、通过鉴赏品味,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学习典故,品味诗歌旨意。
【教学难点】
通过鉴赏品味,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词典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借典故真实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为诗词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诗词的美妙。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以典入诗 别有旨趣——古诗词的用典》。
二、用典
1、什么是用典?我们借助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2、用典的作用。
用典故来和现在的状况对比,借古抒情。
用典能增添诗歌的文采,并增加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内涵。
三、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典故
在众多喜欢用典的诗人中,辛弃疾是最典型的一位。今天我们就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为例,鉴赏古典诗词中的用典。
师生共同朗读诗歌。
这首词由五个典故连缀而成,由于用典较多,如果不一一解读,我们无法理解词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遇到用典的诗词时一定要梳理典故,了解典故的主人公是谁,叙述了什么事件,作者使用典故用意是什么?
(一)师生共同鉴赏
1、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通过读词,我们知道典故的主人公是孙仲谋,孙权。凭借我们掌握的历史知识,我们知道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他有着统一中原的
《以典入词 别有旨趣》教学反思
在古典诗词中,用典是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它浓缩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用典的代表。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中用典,进而指导课外诗词鉴赏,并应用在自己的诗词创作及其他文体写作当中。
对于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学生阅读障碍最多的就是内容艰涩,趣味索然,因而,我认为理解这首词的关键是了解典故,重点是典故的解读,难点是如何赏析典故,最终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认识到辛弃疾善于用典以及如何在赏析诗歌时鉴赏典故。
如何让学生了解这些典故,是读懂这首词的关键。借助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用典,运用典故有何好处,然后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这些典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