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素养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800字。《最苦与最乐》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会抓文章主干,把文章变成一篇小短文,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学会抓文章主干,把文章变成一篇小短文,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三、过程与方法:
我从两个活动的设计入手,一是抓住干,理清文章的论证逻辑;二是改写文章,深入理解文章的哲理。这样做,既简洁轻便,易于操作,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梁启超写作此文的良苦用心,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真可谓理解有深度,训练有实效。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觉得最苦的事是什么?最乐的事又是什么呢?(学生答,教师引导),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对苦乐有他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最苦与最乐》,看他对苦乐有怎样的认识。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著有《中外纪闻》,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2.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达(dá)观 安分(fèn) 恩惠(huì) 赔(péi)礼
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 悲天悯(mǐn)人
2.理解词语
契约: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3.能结合课前预习简单谈谈课题的意思吗?
“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