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歌学习提升课堂:怎样有效辨析古诗意境的差别
- 资源简介:
约3200字。
高考古诗歌学习提升课堂:怎样有效辨析古诗意境的差别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是诗歌意境鉴赏的专题,本单元对于诗歌意境的鉴赏有很强的参照性和指导性,是提高学生诗歌意境感受力的重要内容。但教参(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版)对于同题材诗歌意境异同的比较却显得粗略而空泛,让学生难以窥见诗歌意境之细微差别,这种解析意境之法对于中学生来说,不仅难以独立鉴赏诗歌的意境,更难以体味意境的真正妙处。怎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这些范例的作用,显然是摆在执教者面前不容忽视的难题。
本单元“自主赏析”后的“探究•讨论”中都安排了意境异同比较的专项训练,分别是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与王维《归嵩山作》的意境比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李贺《梦天》的意境比较;杜甫《登岳阳楼》与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意境比较;韦庄《菩萨蛮》与白居易《忆江南》的意境比较。这样的比较本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意境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和辨别力,这样的训练是必要的,更是合理的。但缺少具体有效的过程展示,并且所给的结论也大多粗浅简略,缺少真正的示范性和指导性。
教参中对孟浩然《夜归鹿门歌》与王维《归嵩山作》的意境比较是这样解析的: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清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这种比较关键在于不同点的展示,相同点比较容易看出来,但对于意境的描述要尽可能体现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要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特点,情感的氛围上进行辨析,不可泛泛而论,否则就无法走进诗歌的意境。教参中分析“孟诗用白描,着墨清淡,而王诗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这个结论很难符合这两首诗的意境特点,因为王诗的意象中很难看出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