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90字。
比较阅读——诗歌鉴赏命题的新亮点
(江苏省兴化市新区文正实验学校 王广清 邮编:225700)
2005年高考,命题人将比较阅读引进到诗歌鉴赏中,考察学生阅读、分析、比较、评判能力。这一变化成了诗歌鉴赏主观题命题的新亮点,下面结合2005年高考试题具体说明。
一、同题材诗的比较
同题材或同题目的诗是文学史上的常见现象。既然有同题诗,自然就出现了比较。因了“同”,就易使人同中求异,品第高下,衡量优劣。命题人从这一角度命题意在引导读者学会以诗的眼光去发现诗美,品赏诗美,给考生以有益的启迪。如:
[示例](’05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王安石的诗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为人们所称道。他的诗意境空灵、用语精警、富有画意。《江宁夹口》是其后期作品,回荡在前期诗作中的强烈的政治热情锐退,诗风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或闲淡,或凄婉,或孤寂。《舟下建溪》是一首描写旅途夜泊的七言绝句,诗中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通过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写出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使人如临其境。诗中化用前人成句不露痕迹,另出新意,清新隽永。两位诗人都借“月黄昏”三字来营造氛围,为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第二问答案不唯一,但一定要结合原诗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不能只答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王诗中“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方诗中“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二者各有其妙。
二、不同版本句子优劣的比较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对于同一位作家的同一首诗,由于版本的不同,其中某一句或句中的某一个字(词)有可能不同,孰优孰劣,存在着争论,命题人将此引进到高考试卷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是对以前客观题答案“只此一家,别无他诂”的拨乱反正,意在引导考生在自圆其说的基础上畅所欲言,择善而从,展开交锋和争论,对考生将来从事学术研究不无影响。
[示例](’05福建卷第10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从略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颔联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都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去”、“来”二字用得巧,愁去、好来,说明诗人心情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