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考前30天周练册第二周试题(6份)
- 资源简介: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考前30天周练册第二周(6份打包含解析)
天天练10.DOC
天天练11.DOC
天天练12.DOC
天天练7.DOC
天天练8.DOC
天天练9.DOC
天天练7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的理念,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国人中,即使有人不通文墨,甚至________,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其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却并无成效。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________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择善而从,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________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目不识丁 依赖 建造 名不副实
B.不学无术 依赖 锻铸 名存实亡
C.不学无术 信赖 建造 名存实亡
D.目不识丁 信赖 锻铸 名不副实
D 解析 第一处,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根据“甚至”一词可知,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应比“不通文墨”程度更深,应填“目不识丁”。第二处,依赖:①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信赖:信任并依靠。根据语境可知,应填“信赖”。第三处,建造:建筑,修建。锻铸:锻造和浇铸。根据语境可知,应填“锻铸”。第四处,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名存实亡: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名不副实”表示实际跟名义或名声不相称;“名存实亡”表示原来有实际内容但现在没有了,只剩个名义了。语境强调“‘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与实际不相符,应填“名不副实”。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
天天练9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纾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________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如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是________。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________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我________,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损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 )。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部成功的文学翻译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就像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翻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同样也会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大惊小怪。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阐明 不绝如缕 滔滔不绝 承认
B.挑明 不绝如缕 喋喋不休 认为
C.挑明 不绝于耳 喋喋不休 承认
D.阐明 不绝于耳 滔滔不绝 认为
C 解析 第一处,阐明:讲明白(道理)。挑明:说透,揭穿。根据前文“合作”和后文“事实”可知,应填“挑明”。第二处,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鸣响不断。句中用来形容“质疑之声”,应填“不绝于耳”。第三处,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喋喋不休:形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此处说的是一些人反复
……
天天练12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虽然学习人文学科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不能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条件,但它往往能改变人们的观念、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受到人文学科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的人可以在工作中取得更大________。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学科的作用是一种“大用”。它的价值无法用短期经济效益来展现,但从长远来看,它能产生以经济效益在内的巨大效益。
不论社会怎么发展,人文学科都是________的。如果人们普遍看不到这一点,一味追求短期效益,就会造成一个社会人文精神的________。而且,( ),不仅要看中国对全球经济和国际政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还要看中国文化对全球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发展人文学科,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________的经济大国。中国的社会科学要跟上,人文学科也要加快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成就 至关重要 丧失 举足轻重
B.成就 不可或缺 失落 举足轻重
C.成果 不可或缺 失落 首屈一指
D.成果 至关重要 丧失 首屈一指
B 解析 第一处,成就:①事业上的成绩;②完成(多指事业)。成果:工作或事业的收获。根据前文“更大”可知,应填“成就”。第二处,至关重要:指相当关键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语境强调人文学科的必要性,应填“不可或缺”。第三处,丧失:失去。失落:①遗失,丢失;②精神上空虚或失去寄托。根据语境可知,应填“失落”。第四处,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首屈一指:弯下手指头计数,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位居第一。句中用来形容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应填“举足轻重”。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它的价值无法用短期经济效益来衡量,但从长远来看,它能产生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巨大效益。
B.它的价值无法用短期经济效益来检查,但从长远来看,它能产生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巨大效益。
C.它的价值无法用短期经济效益来衡量,但从长远来看,它能产生以经济效益在内的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