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增分精练辑:第二部分专题一古诗鉴赏群诗通练(2份)
- 资源简介:
约3620+4550字。
群诗通练一 民生疾苦
微导语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名句道出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百姓的真实命运。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大都是吟弄花月,抒写人生忧苦,但真有这么一批以反映民生疾苦为主题的诗歌,真正体现了作家的悲悯情怀和使命担当,体现了文学的“良心”。生活在今天的幸福时代,读读这些诗,认识人民的苦难,培养自己对劳苦大众的善良、真挚情怀。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阅读文签:古风+屯田之苦
屯田词①
[唐]戴叔伦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②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馀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注 ①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屯田”。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这里指民屯。隋以后,“屯田”又称为“营田”。②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燥得无法下锄。接下来四句写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枯茎。于是出动全体老少去驱捕蝗虫,好不容易把蝗虫赶走了,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以下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
……
群诗通练二 重阳节令
微导语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节日形成于战国,到唐代被正式定为节日。这一天,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习俗活动。重阳节也是历代诗人留下最多诗词的节日之一。自唐宋以来,无数诗人在这一天登高怀远,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慨,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下面请你一赏为快,一练为佳。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阅读文签:七律+悲秋思乡
重九夜偶成
黄仲则①
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②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③,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④衰亲⑤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注 ①黄仲则:清代诗人。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住家中。②节物:随季节改换的事物,此处指重阳节的菊花。③人如雁: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翱游,栖无定所。④差喜:幸好。⑤衰亲:老母。
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重阳佳节的诗,古时文人在重阳节登高抒怀之时,无不饮酒赋诗,而诗人常年漂泊,重阳节短暂回家居住,伤春悲秋之外,还抒发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的喜悦和漂泊流离的苦痛。
起笔从伤春悲秋的重阳切入,“悲秋容易到重阳”点出了重阳佳节这一时间点,也写出了自己的悲秋之情。第二句直抒情感,写自己的黯然神伤。
颔联写愁绪无可排遣,于是借酒消愁,饮美酒、赏菊花,却依然感到寂寞,没有大风、没有大雨的好天气却反而感到凄凉。无论是美酒、美景,还是晴好的天气,都勾起了诗人的感伤,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颈联写景,借景抒情,城边的河水反射的人影朦朦胧胧,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如霜的月色之下。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旅人的孤单无依,流离失所,面对寒冷无法抵御,只有那光亮的月如霜皎洁。融情于景的手法很好地传达了诗人的漂泊之苦。
尾联写这次短暂的回家停留,不只是感伤,还有喜悦之情。幸而母亲仍然健在,让诗人感到可喜,因有老母亲的陪伴而感到了家庭的温暖,同样是一盏油灯之下的场景,陪伴老母与异地他乡的孤灯寂寞的滋味大不相同。但是为了生活,短暂的相聚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
1.结合诗歌,概括诗人“黯自伤”的原因。(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