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设计34
- 资源简介:
约2410字。
8《老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老王》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中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散文。作者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和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集中刻画了老王这个人物的形象,他穷苦卑微,生活凄凉艰难,为人老实厚道,有知恩图报的美德。杨绛高度赞扬了老王的善良品质,含蓄的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本文叙述语句平淡从容却饱含深情,老王的苦与善充溢在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不失一篇培养学生爱心、善心,同情心的佳作。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对于《老王》这篇人文性和社会性较强的散文来说,学生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程度和主题的深度理解上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法、品读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老王的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探究材料安排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老王》将通过与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二、走近作者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三、整体感悟
1、字词积累
⑴注音:
塌败(tā) 取缔(dì) 伛(yǔ) 翳(yì) 骷髅()
绷(bēng) 滞笨(zhì) 愧怍(zuò)
⑵释义:
塌败:塌陷破败。
滞笨:呆滞笨拙。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惭愧。
2、理清条理
文章以“我”与老王相识、相交、相处的过程,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述了老王的一些生平琐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