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2250个字。
筏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2、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边投影展示黄河及筏子的相关图片,教师边讲解导入:
(图文并茂,再配以富有地域色彩的音效,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剥下一张皮,吹上一口气,绑成一排排,逍遥在黄河,能破万里浪,可赛洋军舰。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黄河沿岸一种古老的、简单的摆渡工具—筏子。它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用羊皮制作而成,俗称“羊皮筏子”,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这小小的筏子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呢?今天就来跟随袁鹰先生一探究竟吧!
二、新授
(一)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3. 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
带着下列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1. 边读边圈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生鲜词语和成语。
2. 边读边思考作者集中写了哪些事物,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要求:大声自由地朗读,要让老师看到你的表情。
3.成果展示
(1)我能读准
浊浪()湍急()相称( ) 吞噬()艄公()
浏览()胆惊心悸( ) 化险为夷()如履平地()
(2)我会解释
A比喻一刻不停地持续进行。()
B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C化危险为平安。()
D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E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F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