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教学设计1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七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5/8/25 8:12:25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890个字。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
  课题:《滁州西涧》
  (主备:历城三中赵惠复备王普燕
  【课标与教材分析】
  1.准确理解、用学科语言描述、运用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诗歌的目标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分析教材,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
  《滁州西涧》是写景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教材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教材难点】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对韦应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已经进行背诵和默写。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字音字形,查阅资料,疏通诗歌大意。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两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1)预测多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2)预测学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如何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教学评价】
  课标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因此课上要求学生上黑板默写,展示,并评价书写。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课代表进行评价。小组展开诵读比赛,感悟诗情。
  【教学方法与媒体】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
  一、构建动场:
  学生齐背古诗《滁州西涧》。
  1.作者简介: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韦应物。后教师补充。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