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6
- 资源简介:
约11670个字。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自传的语体特征,把握文章内容。
2.速读并列举出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性的写法。
3.体验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从而理解和关爱自己的母亲。
【教学重难点】
1.概括写母亲的主要事例及其表现的人物品性。
2.品味语言的分寸感,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趣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一生深受母亲的影响,他少小离家,学有所成;但同时也留下了“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与遗憾。人到不惑,胡适写下了《四十自述》,我们不妨来看看胡适在这篇自传中是如何回忆自己的母亲的,看看名人背后的伟大女性。
二、深情朗读
1.教师范读或指定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此为初读,应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浓
浓深情,同时校正字音、停顿等基本问题。)
2.说说你所了解的本文作者。(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即可。)
教师至少应筛选出以下信息和学生进行交流:
(1)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这是课本注释中的内容,为最基本内容)
(2)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文学革命,写有著名论文《文学改良刍议》,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3)1920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白话诗)集《尝试集》。
(4)曾留学美国,受杜威的影响颇深,此后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
(5)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提供作者的图片资料。
3.谈谈你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即可。)
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表达,教师可在学生畅谈后作以小结:
(1)本文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
(2)本文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3)本文选自作者的自传,既写自己的童年,又写自己的母亲,可以看作是一篇人物传记。
三、梳理思路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三段几乎没有写及“我的母亲”,是否属于跑题?
(2)文章第四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加以明确:
(1)是否跑题要看这部分文字与题的表达是否有关,有关就不跑题。本文的主题是刻画母亲的形象,表现母亲的优秀品性,感谢母亲对自己的教育,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此有关就不能算是跑题。
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