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8750字。
成都七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请用2B铅笔将1—11题、第15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选择题方框的相应题号处,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33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携手/隽永 勒令/勒索 肄业/肆无忌惮
B.蜿蜒/宛然 复辟/开辟 朗读/书声琅琅
C.蹊径/奚落 沦丧/丧失 贻误/怡然自得
D.蜕变/兑现 不肖/生肖 揩油/白头偕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指摘 诬蔑 各行其是 坚忍不拔
B.编篡 造诣 文过饰非 以身作则
C.纨绔 禁锢 民生凋敝 众口烁金
D.砥砺 枷索 备受压榨 终南捷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既然是“民心工程”,有关部门就应当尽其所能,推波助澜,促其尽快上马,以造福广大市民。
B.期末考试前夕,他丢失了主要学科的复习资料,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定会影响到他的考试成绩。
C.要是有一颗像草木一样“不怨寒暑移”的心,就不会再有那么多抱怨,遇事就会处变不惊,安之若素。
D.暴雨驱走了这几天的酷暑,晚自习后,漫步于校园,凉爽的风扑面而来,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阳光体育运动”工作自从实施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行动起来,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B.成都城市微博“微成都”,借助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传播介质,探索出一条政务微博传递正能量的新路径。
C.在消费需求的推动下,中国旅游市场近年来发展很快,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均保持了较高增速,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D.目前,成都减灾研究所已建立了覆盖四川、甘肃和云南部分区域的地震预警系统,其覆盖面积仅小于日本地震预警系统。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英国作家雨果在青年时期创作了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这是一部叙说人的“命运”的作品,集中体现了“美丑对照”的原则。
B.《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小说的主要线索是爱情和婚姻纠葛,表现了青春和美好感情如何受到家族统治的迫害以及年轻一代的叛逆和反抗。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D.《楚辞》中的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